第四百七十一章 敌动我动
。因为军户的逃亡,以及“吃空饷”的光荣传统,实际兵力大概要少三分之一。
但到了崇祯年间,因为财政窘迫,军户制度的崩溃,常备军已经下降到百万以内。
“不是招募不到士兵,而是粮饷无从出,百姓们供养不起。”
郭大靖耐心地为方公公做着解释:“如果是以前的形势,建虏只有主动进攻,我军只能被动防守,建虏便可半兵半民,发动时集结征召也来得及……”
这就是战略主动权易手的最大危害,使建虏不得不时刻面对东江军的压力,必须保持相当数量的常备军。
而绕道入关的惨败,使建虏并没有弥补大饥荒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尽管去年的收成不错,但也只是略微缓了一口气罢了。
剃头辽人的大量逃亡,建州失败的人口流失,使得建虏严重缺乏劳力。没有足够的劳力,又怎么来维持数量众多的常备军?
所以,建虏此次发动一点都不意外。换成是郭大靖,也会想方设法地解决人口和劳力的困难。
“我记得在修筑关宁锦防线时,朝中便有人提出反对之言,认为十余万大军于辽西坐食自困,岁费数百万,就是建虏打不过来,朝廷也要被粮饷拖垮了。”
郭大靖轻甩着马鞭,嘴角上抿,露出几分鄙夷之色,沉声说道:“现如今的建虏,也是这样的困境。我军即便不主动进攻,建虏要维持常备军的粮草物资又能支撑几时?”
如果不是要尽快平辽,郭大靖完全可以用两年的时间来耗尽建虏的最后一点物资,使其衰弱到最低点,再在第三年全军发动,一鼓而平定辽东。
其实,郭大靖还是很佩服反对关宁锦防线的那名官员,真是个明白人,看得透彻又长远。
“从古征战,未有陈师境上数年不进者;亦未有去敌既远,虚设十余万之众坐食自困者。有之则守戍之众,而非进取之旅也。”
“今以十四万之众,岁费六百万,虽言唯敌是求,其实百事不办,战固未能,守亦羞称,虚糜自弊而不虞其后。”
这是当时的兵科给事中李鲁生的进言,现在看来,可谓一针见血。
既说出了关宁锦防线的危害,又扯下了辽西驻军非进取之旅,只能龟缩守城、糜粮饷的遮羞布。
可惜,这位官员的精僻分析,在天启五年,完全被帝师孙承宗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那些宁死不退的大义凛然的言论,则掩盖了。
如果木匠皇帝采纳了李鲁生的建议,或许到了崇祯登基,形势还不至于恶化到那种程度。
方正化明白了,露出恍然神色,连连点头,赞道:“郭帅一席话,令杂家茅塞顿开。建虏确实是垂死挣扎,想从朝鲜捞一笔。捞不到,就等死好了。”
嘎嘎地笑了几声,方正化又建议道:“郭帅亦有上奏权,为何极少进言?皇爷若知晓这其中的原因,也不必忧虑担心了。”
郭大靖也明白了,这是崇祯又犯了疑心病,恐怕是猜疑会不会被“三年平辽”给再骗了。
想想崇祯在历史上朝令夕改的种种作为,郭大靖只能无奈摇头。
三年平辽啊,这才刚刚开始计时,怎么就耐不住,又开始疑神疑鬼?难道建虏就只能躺倒挨捶,那才是正常的?
对于方正化的建议,郭大靖随意地敷衍道:“郭某对于奏疏的行文和言语拿不准,怕惹出什么麻烦。况且,有方公公在东江镇,代为转奏也就是了。”
俺没文化,和崇祯不在一个频道,懒得理他。郭大靖心里这么想,说得却较委婉,还把方正化放到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方正化信以为真,说道:“如此也好。那杂家就少不得与郭帅时常联络,多多请教啦。”
停顿了一下,他又有些不满地说道:“此次作战,若不是杂家听到风声,就错过了。郭帅,下次可莫要忘了通知杂家。”
郭大靖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