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二章 父子叙话
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给迷失了心智。
龙凤元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咱还什么都不是的时候,胡惟庸这时候投奔了咱,在胡惟庸前后投奔咱的。有徐达、常遇春、刘基、李善长等等。
胡惟庸在咱的手下做过很多的官:
元帅府奏差——送信的。宁国主簿——写信的,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机要科科长。太常少卿
。——文化部干事。
洪武六年,李善长举荐胡惟庸为右丞相,当时的胡惟庸多好呀,他在右丞相的位置上,勤勉工作,埋头苦干,从来没有一点的抱怨,咱也是真的很欣赏他,可是谁知道,四年之后,他再进一步,任左丞相。
成为了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跟着就一切都变了,就和杨宪和李善长一模一样。
咱已经提前开始限制和削弱中书省的权力,咱确定中书省的左、右丞相为正一品官,另一面又取消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惟李伯升、王溥等以平章政事奉朝请者(只参加朝会而不署事,因为李是投降的张士诚部将,王是投降的陈友谅部将,奉朝请是给他们的一种荣誉性待遇)仍其旧”。
这样,中书省就只剩下左丞胡惟庸和右丞丁玉,而丁玉已于当年正月率兵至延安备边,到七月才返回京师,中书省实际上只留胡惟庸在唱独角戏。
并且五月的时候,咱就下令,让李善长与朱元章的亲外甥李文忠共议军国重事!
“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请行之”。
六月,又“命政事启皇太子裁决奏闻”。九月,将丁玉调任御史大夫,将中书省的左理官员全部调空。十一月三日,更下令“奏事母关白中书省”,彻底切断中书省与中央六部和地方诸司的联系,使中书省变成一个空架子。
这样咱认为胡惟庸会警醒,可是谁知道,咱看到了这些密信,而且锦衣卫也有上报,胡惟庸与陈宁在中书省偷阅“天下军马籍”。”
“嘶...!”朱朗倒吸一口冷气,要知道明初的军队册籍是归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析为五军都督府)掌握,其他衙门包括中书省都不能过问。
胡惟庸却不顾禁令,将大都督府掌管的军队册籍弄到中书省,与陈宁一起查阅,这是为调动军队做准备。
“他是找死...爹,你准备怎么做?”朱朗看着朱元章有些气愤的问道。
“已经调动军队,包围了应天,这次我从你这里回去之后,就要对胡惟庸动手,不过,咱想要问一下朗儿。你感觉这相位应该存在吗?
虽然相位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咱觉得它不合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会让人迷失的,今天是咱,可以镇得住宰相,可是如果换成别人,譬如说你的大哥,杀伐不果断,为人太憨厚,他可以镇得住吗?”
朱朗抬头看向了朱元章,此时的朱朗也清楚,朱元章是要除掉相位了。
大家都知道,每遇新皇登基,皇帝都会根据昔日往事和经验调整朝廷的人事关系,这不仅关乎着皇帝的绝对权威,更是为了将这份基业传给千秋万代而扫平障碍。
然而横阻在无上皇权面前,首当其冲的却是由皇权而出的相权,而为了加强皇权压制相权,历代皇帝们哪怕无所不能,但都没有废除这个百官之首。
可是朱元章不一样,他想要废除相位,一是因为自己,但是更多的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提前为太子朱标铺平道路。
废除宰相有利有弊,在还是“人治”主导的明朝,若是皇帝如同朱元章这样的勤政爱国,朝廷办事效率自然是高的。
只是朱元章却并不知道,但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皇权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旁落到依附皇权的群体,然而这次没有落在外戚、宦官的头上,却是被以后所设的内阁给揽走,这不得不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