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回到代州
阳和,也称阳和卫,而阳和卫更是宣大总督的驻节地,卫城常年囤积重兵,兼有众多的达官贵人及家眷。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为确保大同重镇之安全,右都督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和著名将领常升(常遇春的儿子)在大同城东部的白登县设置了阳和卫(今阳高),宣德元年(1426年)又徙高山卫调往阳和卫,与阳和卫共驻一城。阳和城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壕深三丈。门三:东曰成安,西曰成武,南曰迎宣。上各连楼,窝铺十四座。外各建月城,东半属阳和卫,西半属高山卫。
皇太极看着眼前的阳和城,眼中眼神闪烁,半天以后,长叹一声,城坚池深,没有红衣大炮,根本无法攻城,强攻不知要死多少大金勇士,才能填平沟壑攻下这座坚城,突然他想回信一封投给宣、大、山西总督张宗衡。先前他刚到大同时,曾致书大同总兵曹文绍、阳和总督张宗衡,提出议和建议,他们同代王的母亲杨氏一度也请求议和,但很快变卦,还贴出了明廷皇帝的布告来瓦解他军中汉蒙兵丁的军心。
皇太极想法一出,便招来随军的文馆文臣范文程书写,皇太极略一沉吟,而道:“本汗入明境历时二月有余,战马所过践踏稼禾皆倒,兵锋所过城池寨堡皆破,尔等大明文臣武将无一人出而对垒,敢发一矢,本汗军马如入无人之境,尔等虚诳无能,罔上厉下,宵小如鼠辈惶惶不敢出也,尔等食禄却不能为之君分忧,掌权不能保一地平安,有之何用?……”
很快,这封满是小看大明文武,羞辱宣大山西三地的官员的皇太极回信到了张宗衡手中,张宗衡仔细的看着手中回信,一边看一边冷笑,“蛮夷就是蛮夷,想激我出战,门都没有。”
张宗衡知道,宣大山西的兵力分散布防,防守都不及哪有兵力出城野战,何况野战非我之长处,以我之短击建虏之长,此事决不可为。
他已经多次向朝廷告急上疏请援救兵,朝廷急令宁远总兵吴襄、山海关总兵尤世威率军二万分道驰援大同,吴襄兵败,尤世威部将祖宽以七百骑战大同,斩三十余级,稍得利,他原向朝廷请兵三万,却只来了二万三千兵,两万辽兵加上密标三千,朝廷官军小股激战数场,败多胜少,此后朝廷官军皆是远处观望,建虏大队人马一来,皆是惊走后退。
想到这里,张宗衡长叹一声,“朝廷官军胆气即泄,安敢再战?”
张宗衡来到城墙之上远望,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建虏大营,估计一下约有近十万人,他不由感叹道,“大明国大兵多,然布洒四方,分守各地,建虏入塞进关,以多击少、以强击弱,以集中打分散,焉有不胜?”
“建虏以奴酋举后金全部精锐亲征,对大明文官节制各地众将对垒,权阶节制力度不同,何能胜之?”
想到这里,张宗衡就头疼,朝廷委任自己为对战建虏的兵马总督,然而来援兵马分散各处,不能合兵一处,皆是各有主张,调动根本不能如臂指使,自己如何能够节制命令合兵一处,集中兵力奋勇野战灭敌?他做不到。
皇太极此时也望着阳和卫城,望着四周,望着这大好河山,他心中第一次郑重的审思自己也许有可能掌握这壮丽的大好河山,过去他只敢心中想一想。
从这次自己入关明境数月来看,明廷地方防守空虚薄弱、兵马瘦弱、武备朽坏、训练荒废、粮饷不继、士兵生活无着,而明廷中央指挥节制不力,文恬武嬉,上行下效,文贪财、武怕死,再加上明廷内部民乱四起,明廷亦如腐朽之木、黄昏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会轰然倒塌。
经过此次征明,他心中信心大增,天聪三年(崇祯二年)突袭大明京畿,是无奈之举,冒险之行,他心中也是没有把握,但这次不一样,自己是一路顺遂,一是收服察哈尔部众大部,二是摸清了明廷上朽下腐,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入主中原成为中国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