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剖析内心 -
因为李安纯身上的问题很复杂,不仅仅是表演型人格障碍这一种。
有一个很扎心的现实,其实大多数人的内心,都经历过这种表演型人格的诱发阶段,并且都成年后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比如
可以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童年经历中,有没有被家里人从小灌输“家里穷所以别惹事”、“能忍就忍”、“赚钱不容易能省就绝不花钱”这些思想。
被从小灌输这种思想的孩子长大后和同龄人是真的不一样的。
这样的孩子容易陷入自卑,容易焦虑,甚至变得没主见,变成付出型人格。极度缺乏安全感,容易多想。喜欢一个人在没有人的地方待着,哪怕什么都不做。独立早,爱操心,不喜欢表达,也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而且这样的人不懂拒绝,比如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遭遇了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也不敢直面提出质疑。
结账时发现价格不对,但是不敢问,只能默默承受,最多就是想以后再也不来了。或者承受了过多的工作量,也不知道怎么提出,只能在过后暗自懊恼在自己当时的软弱。
特别是,当别人对你稍微好一点,哪怕是一点点的小事,就恨不得掏心掏肺。不喜欢有亏欠感。更喜欢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这样造成两个极端,一种是自己赚的钱,花了也会有负罪感。另一种是自己赚的钱,赚到就要马上花掉,弥补小时候的缺憾感。
这就是最可悲的地方,人的一辈子追求的目标,仅仅是源于儿时的缺憾感。
简渊曾经觉得这一类应该是小众,但实际上他在生活中却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人。
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话是“你要懂点事”、“你要努力”、“你要好好学习”、“你要早点结婚”,甚至最多的是“你是哥哥/姐姐,所以要让着弟弟/妹妹,他们小,不懂事。”
但是很少能听到“你要开心”。
中式家庭的常态,就是如此。超强的控制欲,把“打击信心”当成“激将法”进行无限制的使用。有的孩子试图和父母进行真诚的交流,都会用一个“你懂什么?这是为你好”来蛮横的遏制。绝大多数的社交恐惧症,其实也是有儿时的影响。你不是不想表达,是难以表达。甚至连带着变成了一个怕惹事、怕担事、做事顾虑太多的人。
甚至内心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当美好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刻,会恐慌,会患得患失。甚至会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留不住。特别是在感情里,很多人会因为爱情而陷入自卑中,而这种自卑恰恰是日后分开的原因。
这样小心翼翼活着的人,居然比比皆是。因为这,恰恰就是绝大多数90后经历的教育。
其实这还是一个尺度的问题,教育孩子勤俭是没错的,但是如果是以“贫穷”的名义进行打压式的教育,这种“低人一头”的感觉会逐渐摧毁自信。
否则的话,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多所谓的社交恐惧症啊。
综合起来还是一句话,就是缺乏安全感。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其实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泪失禁。
这并非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但却真实的展现了绝大多数安全感缺失人,最真实的状态。
泪失禁,就是说每逢和人吵架或是情绪稍微激动些时,都会控制不住地想哭。明明不是一件值得哭的事情,自己也没有太委屈,只是据理力争,可嗓门一高情绪一上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委屈了,声音慢慢就变成了哭腔。原本台词早早就准备好了,愣是说不出口了,气势荡然无存,整个人不知道怎么应对,看起来非常的怂!
分明占据了上风,结果一哭就直接输的一塌糊涂,心里那个气呀!可是眼泪怎么都止不住。
每次争吵结束之后,会懊恼自己怎么控制不住情绪,会懊恼自己为什么在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