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高加索和车臣(中)
格鲁吉亚三王国之一的卡特利-卡赫季王国于1783年与俄国签订格鲁吉亚夫斯克条约(或以俄方称格奥尔基夫斯克条约),希拉克略二世承认俄罗斯帝国对格鲁吉亚之宗主权,而俄国则帮助格鲁吉亚之统一,令俄国有机会将势力范围拓展至高加索全境。
此时高加索地区由格利高里·波将金主导下军事管制,在吞并克里米亚汗国后,交由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接管,俄军只是广建堡垒,容许山民半自治,并不进行任何军事行动。
1785年,因高加索总督区成立,苏沃洛夫撤军。
毛拉谢赫曼苏尔乘概率众起事,以其穆里德派信众为号召,在奥斯曼帝国支援下,对俄国进行吉哈德(圣战),并在苏扎战役中击败俄军,但因兵器过于落后,无法攻陷俄国棱堡。唯一著名的战绩仅为俘虏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其后连战连败,沦为贼匪。在第六次俄土战争中加入奥斯曼帝国,被伊凡·古杜维奇在1791年率军攻灭,此时穆里德派已融入车臣社会之中。
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在百日王朝被消灭后,对北高加索进行征服行动,并于1829年引发全面战争,是为高加索战争。
伊玛目加齐?穆罕默德在高加索战争中为了抵抗俄国,组成车臣尼亚(日后的高加索伊玛目国),是车臣国家之始。
全国战争开始后,双方互相屠杀,双方战争手段日渐激进和血腥。
1845年,在伊玛目沙米尔的领导下,伊玛目国达致最大疆域,直接接触俄国本土,后被俄国大规模动员击破。
在1859年伊玛目国灭亡后,车臣地区便并入帝俄版图。被征服后的车臣地区多有暴乱,因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巴米亚京斯基元帅平定,成功于1860年建立政权。
1867年,俄国对车臣人开始大规模施行暴政,激起大规模反抗,车臣地区复乱。
1875年,亚历山大·帕夫诺维奇·斯维斯图诺夫率兵至车臣大规模屠杀,令车臣人分化成亲俄和抗俄两大派别。
1877年车臣及达吉斯坦起义后,抗俄之车臣人近乎灭绝。因获得特赦,大部分抗俄之车臣人投降,车臣人再度统一。
1881年开始工业化,车臣地区基本稳定,未曾再现大规模暴乱。
十月革命之后,车臣继续留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里。
苏联成立后的1922年11月30日,成立车臣自治州,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34年1月15日和同属俄罗斯联邦的印古什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
1936年12月5日斯大林人为地把车臣-印古什地区分离出来单独建立了一个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由于在二战中,部分车臣人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谋求独立,1944年,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政府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将几乎整个车臣民族强行迁出家园。
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被驱逐到中亚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境内,并撤消了车臣的自治共和国地位。
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允许车臣人回归,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方才得以恢复。
1989年后,苏联局势急剧动荡,民族分离势力在车臣、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等高加索地区严重膨胀,车臣和北奥塞梯等自治共和国的均有流血冲突发生。
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的不少成员,特别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国,都希望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的地位。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一直受到压迫,造成车臣人要求独立和反俄罗斯的旺盛心态。
1991年11月,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罗斯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