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节 一点土地 -
惆怅之余,陆佑心里清楚。
他这次尝试或许会死八百人,或许会和他们彻底失去联系。
可如果成功,也会为他带来大量财富,总体来说,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只是,陆佑不明白,张新为什么劝他开拓海路?
没有其他人,陆佑直接问出心里想法,“你为什么如此热心?”
张新笑笑,伸手捏住一片雪花,像是在诉说一件不相干的事情,“这里是东方大陆的最南方,你认为下雪正常吗?”
陆佑眉头轻皱,陈述道:“往年比较暖和,去年很冷,却没下雪,今年不正常。”
“去年广州冻死约百人,今年估计会更多,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官和皇帝不知道,”张新反问陆佑,“广州如此,你难到不知道内地现在什么情况吗?”
“这...”
陆佑当然清楚,现在大明朝全境都很冷。
不仅冷,还缺粮。
几乎是流民成风,叛乱如星火,无处不在。
得说明的是,不管是干旱、绝收、苛税、腐败、土地兼并,这些都不是问题,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造反概率极低。
然而,连较为富有的苏州都会发生织户造反事件,以点带面,可以想像大明镜内现在情况是多么糟糕。
见陆佑想通,张新笑笑,“无关其它,也谈不上心怀仁慈,海外物产丰富,多送一船粮食回来,既可以有钱赚,又能多活几个人,何乐而不为?”
听完,陆佑既惊又讶,对张新有一种刷新三观,识知观被颠覆的感觉。
见陆佑已经被忽悠瘸,张新微微一笑。
事实是万历时期拥封建社会时期内的最多耕地,而人口只有约九千万到一点三亿,那怕天灾不断,养活这些人,完全没问题。
大量普通人吃不饱,不是土地不够,也不是天灾,也不是缺种子。
像比较抗旱、抗冷、产量高的红薯(地瓜)半个世纪前已经被大明官员推广。
吃不饱,饥饿,究其深层次原因,‘土地兼并’是罪魁祸首之一。
但凡有里有点钱,有点权。
上至皇族、亲王、官吏,下至富商、地主,皆兼并土地,给老百姓留半口饭吃,也不至于造反。
当然,这是人性,如果没有特殊手段,永远不可能制止。
拿老朱举例,他父母饿死后,没有地方埋;转眼不过才两百多年,他的子孙就让更多人无处埋身。
换成后世这个问题也存在,大地主巨大,小地主得兼职打工,无地失业农民只能睡帐篷。
....
不是为粮,张新也不图陆佑什么。
忽悠他派人出海闯荡,仅仅只是让他当个试路石,寻找航线而已。
话又说回来,陆家是大海商,出海风险虽然很大,却又比那些小家小族出海安全无数倍。
就张新知道的事实,像王小海一类底层普通人,初期出海寻找财路时,失踪超过七八层,十人只有二三个能回来。
包括船只失事,以及不知在哪里上岸,找不到回家路。
不算完,回来这两三人,未来十年内,有六成依然会死在海上。人性向吉避害,大海危险还要出海,是因为不出海会被饿死、冻死、谋杀、死于混乱。
万历后二十年,到南明灭,七八十年内,人口减少一半,这是北方和西北方的情况;南方山多地少,被视为蛮荒之地,饥饿情况更甚,唯有出海,至少还有光宗耀祖机会。
多扯一句,南方比北方和中部地区更偏向生儿子,有历史原因。
其它时期不管,明末期,每家至少需要三个儿子,四五个挺好,六七个不嫌多。
缺土地,内卷严重,儿子少,和邻居打架不够;儿子少,两族打架不够;儿子少,出海死亡率那么高,怎么传宗?
扯远,又聊几句,张新辞别陆佑,乘渡船在氹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