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精魄为核,神元大周天
存在于生物体内,是形成生命躯体的内核。
元气则无处不在,山石花草,风火雷电,都可以看成是元气的聚化和分离。凡人修行到一定程度,体内的元气被不断压缩提炼,就能在腹中开辟气海。一旦形成气海,不但吸收体外元气的速度会加快,而且可以调动一定区域内的天地元气,施展各式神通。
简单来讲,精魄在于自身,元气含于天地,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本源之力,也因此被世间学者研究的较为透彻,几千年来甚至产生了很多不同流派。其中,最为世人信服的就是诞生于一千年前的“周天核心论”。
“周天核心论”认为,自从鸿蒙开辟之始,天地间的元气总量就是不便的,变的只是元气的形态。就像冰化成水,水变成气,气变成云,云聚成雷,虽然形态不同,但是其实源头都是那块“冰”,更准确的说,源头是组成冰的那些元气。
由此,人们推断,元气总量不变,但却在不停循环转换。而循环就是“圆”,学者便取“周天,圆也,气路行径”之意,称这种元气的循环转换为“周天”。更有甚者认为,正是元气“周天”创造了这个世界。
有了世界,便要有生灵。元气既然是创造世界的根本,生灵当然也是由元气组成。但是从生灵诞生开始,直到到死亡,组成躯体的这些元气,便不再被动的服从于周天规则。因为它们的首要任务,已经从幻化天地万象,变成了维持生命存在下去。
学者们认为,让那些组成生灵的元气,去主动抗拒周天规则的源因,是生灵体内演化出了一个特殊的“内核”,有了这个“内核”,元气便从游离变成团聚,并去主动维持这种状态。这个内核就是精魄。
精魄的存在,让生灵与石头等死物区别开来。草木为了生存,可以主动去吸收水分和营养。牛羊为了生存,可以主动去追逐牧草。虎豹为了生存,则会去主动觅食,撕咬血肉。而石头只能躺在那里,被风剥水蚀。
以上,就是“周天核心论”的大致意思。当年十岁的孟一苇,从父亲的书匣中读到这个推论时,便对这个世界的人类智慧有了更高的评价。
可是,当孟一苇年岁渐长,逐渐阅读前人典籍,慢慢就发现了“周天核心论”的一个巨大漏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严重不足。
那就是,“周天核心论”中没有提到神识。
当然这情有可原,毕竟在天地本源之中,精魄基本就是体魄,元气更是无处不在,但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神识却不是一般人可以察觉到的。就算凡人掌握了修行法门,也只有大资质者,才能在苦修之后,有那么一丝希望,从体魄深处看到神识之光。更别说世间凝结出神魂,或者修成阳神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当然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书院。
书院建院八百年,一直在不断研究神识。但是即使在书院之中,修行之人也在少数。不过书院却找到了研究神识的捷径,这条捷径就是,“神纹”!
书院认为神识同元气一样,充斥在天地之间,也会受到精魄吸引。但不同的是,元气是一种“显”性本源,神识则是一种“隐”性本源。因此,元气组成的山川大地、风雪雷电,草木花虫,飞禽走兽,还有人,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或者最起码是能感受到的。
而神识则一直处于“隐身”状态。要想看到神识,从前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修行!不断增强自身的感知,到了一定程度,就能透过元气本体看到体内神识,这些神识也是由精魄吸引而来,就隐藏在体内深处。再将这些神识提炼精粹,就能形成神魂。
有位书院先贤曾这样论断,生灵诞生之初其实是不完整的,既然天地中存在元气和神识,一显一隐两种本源。那生灵也该有一实一虚两个身体,实体即是元气之体,也就是皮囊,虚体则是神识之体,也就是神魂。只有虚实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