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求生记 > 第二百十六章 庐州模式行不通

第二百十六章 庐州模式行不通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自正统年起,在这里的兵户有些人家已经三四代了,虽然失去了自家的田地,成了平安伯的私地,从新划分田地,可是从此就能摆脱世世代代为兵户的身份,成为伯爵府的人了,还不用交税粮及军粮,所种产出只要二成归伯爷府,剩下的全是自家的,这世上还有这样好的事?我说二毛他娘,官府人真是这样说的?

二毛娘回道:“他爸,明日村里会有一个大官,给各家各户分配田地,听说比以前咱家的二亩水田,十五亩旱地还要多,既然王家已经不是兵户了,那么儿子也不要去当兵了回来种地娶婆姨哩。呜,可怜大儿去年战死了,小二顶替去了榆林堡,这下子王家有后了。哈哈!”

这种又是哭又是笑的闹剧在整个榆溪河两边炸开了,这几天知事邱骏可谓是忙的四脚朝天,所有人口重新登记入册,因为不久就会有新的人口涌入,重新分配田地是因为要给新人口腾出足够的土地出来,土地不够也要划拨荒地,重新开垦,所有粮税免交三年,年满后的税粮也只是一成,其余全归农户所有。

大胆的章子俊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因为要改祖制,而是大明这一套兵卫制已经行不通了,往后的弊端会越来越大,如果按照正规渠道上书,奏折皇帝还没看到,先被朝廷上一帮人喷死,不如假借平安镇属地,圈几个农庄,反正皇帝自己也在到处圈皇庄,底下各种官员全在圈地,这样一来,就当有西厂、东厂、锦衣卫密探查实,汇报给了皇帝,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最多地圈大了一点而已,又不是把地圈到了延安,圈到了绥德,恐怕连这些密探也懒的汇报。

还有既然圈地为庄,那么这地界上的农户也就成了平安伯的佃户,这一番操作没毛病。

章子俊的设想是往后榆林堡先改兵制,对外还是兵部这一套,对内成立三个作战营队,一营兵卫三百人,加上一个附属炮兵营,只要兵员千人左右,组成一个旅团,全部装备火器,收复河套就靠它了。既然只有这点人数,还要那么多的兵员做什么,作为预备队,全部回家种地去。这样又能省下一大笔军饷开支,而这一批青壮回家后所产出的效率将成倍增加。种地盖房娶婆姨,挖煤烧窑建设新家园,章子俊坚信只要五年,五年后就能初见成效。

当一架架大小不一的水车在沿河边升起时,建设进度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可是寒冷的冬季也很快来临,想要尽快在入冬前整修厂房时来不及了,只能停工等待来年开春,这个时候也是章子俊来到榆林后迎来的第一个冬天,前期准备了大量足够的煤,大部分人家住进了新的窑洞,采用新的烧煤火道取暖做饭成为了一个新的亮点,每天二十四小时的烧煤,足够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而此时也是这大半年来第一批种下的“高产粮”收获的时刻,土豆的丰收,意味着此地的土壤很适合土豆成长,反倒是番薯有点小,玉米也稀稀落落,亩产不是很高,那就因地制宜,来年就多种土豆多养猪,多生孩子多养羊。番薯藤、玉米杆成为了青饲料。

大半年来所有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以往的粟米、高粱虽然亩产不多,却是主粮,有了土豆、红薯的搭配,这一年的口粮算是保住了,最也不会来年开春闹饥荒。

西北的苦寒主要是冬季漫长,没有蔬菜可食,章子俊下决心准备来年一定要营造一个玻璃暖房,种植蔬菜。目前玻璃的窑炉建起来了,像这样的窑炉规划中要建三座,就在铁厂左边上,铁厂的右边就是水泥作坊,这样就可以利用煤渣碎石料烧制水泥,充分利用资源,也减少运输成本,规划中三个厂区就是一个工业区,地方足够大,这一片多为盐碱地,建工业区最好,将来就在厂区还要建小轨道,运矿石及出渣就能变的省事省力。

古人不缺人材,主要是不知道一些矿料怎么去用,只要章子俊起个头,搭建一个架子,用什么矿石怎么做出新的东西出来后,一些生产工艺上的改进也就随之而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