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寂寞沙洲冷
要说到炼钢铁,韩冰也是外行看热闹,矿石采来需要在炉内熔化,撇去杂质,加入石灰石等辅助材料,这都得逐渐摸索,首先一点冶炼炉和燃料就是一大关。耐火砖听说过,也见过,就是没亲手烧制过。天狼城烧陶器的陶窑不需要太高温度,跟这天差地别。烧陶用木柴就可以,木柴达不到炼钢需要的千度高温,最次也要把木柴烧成木炭,勉强可以对付使用,越前时代最早在欧洲炼钢就是这么干的,效率低成本高。
最好的燃料是用烟煤炼成焦炭,焦炭的燃烧温度能达到一千度以上,而且本身去除了杂质,不会对熔化的铁水产生二次污染。想要燃烧充分还要鼓风,就是为了提高炉中空气氧气含量,这也是提高温度的重要手段。不比家里炉灶的吹风,炼钢炉需要高温连续加热,就要求不断有大量氧气参与燃烧。
鼓风的风力要求很高,使用人力是万万不能的。好在附近有河,可以利用水力驱动水车转动,作为动力来源。这些都解决了,还要考虑运输、送料、铁水排放、废渣利用以及仓储、保存、器材打制……一想到这些,韩冰头都大了好几圈。所有工作都得他一个人想办法,尽管工部已经培养了不少这方面人才,但终归炼钢和炼铜那是两种文明的差距,不然也不会有“青铜”和“黑铁”、“白银”、“黄金”的段位分别。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韩冰哥。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韩冰在鞍山开始了他的黑铁时代。安排其他手下伐木筑城,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他则领着工部技工,指挥刚吃饱饭的野人,选址、平场地、建砖窑、烧砖、烧炭、建炼钢炉,另一伙人在河边选地方,制作大水车,竖立在适合地点。一台水车肯定是不够用,将来还要磨米磨面,锤打钢铁,磨制玉石,可以说目前所有动力都尽量取材于水力。
同时在已经被韩冰命名为大辽河的大河西边,那里有广阔平原,这是大辽河泛滥冲击孕育出来的肥沃土地,不开垦出来耕种简直是暴殄天物。但是大辽河因为是上游辽河与沈水合并出来的,所以水量很大,每年雨季都要发大水,不定期会冲破堤岸,造成泛滥,这是有历史记录的,韩冰对此还是有记忆的,所以防洪又是重要工作。
防洪的方法要么是疏通河道,增高加固堤坝,要么是开辟泄洪通道,人为引流。每一样都是大工程,没有几万人,以目前手中的工具,不花费十年二十年都难见成效。考察完河西地形,韩冰发现在平原地区,存在很多较小河流,如果能在大辽河与这些小河之间挖出运河,就能起到泄洪作用,而且也方便将来耕种用水,最主要是这个方案工程量相对要小,用时少。
决定了方案,韩冰便带着工部技术人员绘制平原地图,设定运河路线。此时已经是秋初,雨季已经过去,平原地区各种草木果树正结出累累硕果,是个丰收的季节。不能浪费食物,让征战归来闲着没事的大棒槌领着他的人,和新收服的野人,乘木筏过河采摘,收集到东岸临时仓库,至少可以解决一段时间果腹问题。
平原到处生长着芦苇、蒿草、灌木以及不成片的零散果木,采摘之后,能挖出来迁走的都挖出来种到河东,芦苇蒿草割下来晒干,留给牲畜做饲料。生活在这里的飞禽走兽倒了霉,被赶出家园,跑的慢的都成为人们的腹中餐。
这一带河流都是从北向南流淌,天然的将大地分成一条条地块,每一块面积都在几十万亩以上,动物们被从东边的地块撵到隔一条河的西边另一地块。韩冰没有赶尽杀绝,人力有限,开荒也开不出更大农田,紧邻大河的地块就足够两万人耕种。今后人口增多,再去开垦就是了。吃干抹净,最后一把大火,烧掉土地上的植物,给明年春耕攒下草木灰肥料。
挖运河人手不够,还得等鞍山城建设有了基本模样才能开始,当下可以做的就是找到附近百里范围内,肉眼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