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 郑家的情况
比普通县城的百姓见识更广,也更不怕达官贵族,由此可见,如今的唐府尊和晋王,的确表现得还可以,不至于让百姓惧怕有权势之人。
宋念一家只好让车夫把马车赶回去,他们一家拎着礼物徒步走进去。
卖水饮的老婆婆,是个热心肠。还和宋念他们搭话:
“哎呦!我见了你好几次了,是来和郑小狗儿求学的吧?怎么样,他收你了吗?”
郑小狗儿?郑翰林!
宋家人都有那么点尴尬,还没拜师呢,就听了先生的乳名,或者说诨名,瞬间无法直视一会儿的拜师仪式了。
宋念含糊地回答了老婆婆:
“大娘,您和郑翰林认识哈,我刚被他收为弟子了,这不,今天带着家里人来拜师。”
“认识,他小时候总追着我弟弟玩,还得叫我一句阿姐呢。”
那就难怪了,郑翰林从小在这里长大。难免有从他穿着开裆裤起就看着他长大的老人,在人家眼里,他就是做了再大的官,也是当年的那个小孩子。
宋老太太一开始还有点嘟囔着说:
“这老婆子,在巷子口卖东西,多影响马车进出啊。”
听了对方这话,也没意见了,还特意花了十几文钱,买了碗杏仁饮子,味道其实一般,磨得不够细腻,几个人一人一口分完了。
宋老太太边喝饮子,边和老婆婆打听郑翰林的性格喜好,可对方只是天马行空地念叨:
“郑二狗儿考上进士,可风光了,还立了牌坊,人家都说我们巷子,是进士巷。你瞧见没?进士牌坊,当年可多富户想来我们这里买房子了。”
对面卖瓜果的婶子笑着说:
“老太太,您可别听她念叨了,她这两年呀,有些糊涂了。”
宋老太太悻悻地走开了。
和这位老婆婆说完话,一家人继续大包小包地往里走,巷子里的第三户人家,就是郑家了。
门上贴的门神相,已经有些褪色了,这也难怪,据说今年府城多雨,再好的颜料也经不住这么风吹雨淋的。大门也显得有些破败,总之,不像是因为在京城做过官的老大人住的房子,就很像一处普普通通的民宅,还是就不修缮的那种。
1秒记住114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