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无锋箭
义军步骑配合,已经大致将一部分黄巾合围。
已经合围的包围圈中,不时还有人跑。
不知谁家的跟大人跑丢的小娃娃,哇哇的哭,边哭边不管不顾的跑。
威慑对知道恐惧的人有用,鸣镝啾的一声钉在脚边,十个大人十个被吓住, 不敢再乱跑,但对不知道害怕的小孩子来说,听到鸣镝的声音,哭的虽更厉害了,跑着却不带停。
哪怕是凶神恶煞的骑兵特意挡到面前挡住了,马鞭凌空抽的啪啪响,小娃娃还是跑。任凭骑兵怎么吓唬, 怎么驱赶, 小孩儿绕过战马,小短腿倒腾个不停。
看小孩儿拦都拦不住,骑兵都无奈了。
有军令在身,战前早已严令,谁杀小孩儿,砍谁的头,骑兵们不敢真的拿刀枪伤害小孩子,只能骑着马拦着。
此时引发了一些不好的连锁反应,本来被围起来溃兵看逃不了了,都老实了,但当看到有小娃娃当着官军的面跑了出去,官军也不管,溃兵们顿时又蠢蠢欲动起来。
骑兵们不管小孩子归不管小孩子,黄巾溃兵们要是想逃,就是两说了。
看到溃兵们又骚动有想跑的模样, 骑兵们毫不犹豫立刻数箭朝着人群射去。
鸣镝啾啾飞射,箭落入人群, 立刻响起一阵惨叫之声, 一轮箭雨之后, 溃兵们顿时老实了。
骑兵们用鸣镝箭头射人,陶的箭头不尖也不利,射人身上只伤不死。
不是骑兵们好心不愿伤人,而是弓上搭的就是鸣镝,换箭麻烦,索性鸣镝直接射过去了。
又一个战术在实战中被实践出来了。
另一个时空,防暴警察们会用橡胶弾装填在武器中,以在需要的时候,用橡胶弾射人。
论让人群安静下来镇定秩序的能力,橡胶弹比实弹还要强——实弹如果对空开枪,枪声骇人,有威慑效果。但是如果人群更乱,空放枪的威慑力就不够了,此时,情况分属两种,一种实弹射人,一种橡胶弹射人。
实弹射击会造成大量死伤, 然后人群惊恐,紧张恐慌的人群,会让秩序更加混乱。
而橡胶弾打人身上,威慑力强且不会造成人群极度的紧张和恐慌,因此能有限扼制混乱。
现在骑兵们拿鸣镝对着人射,箭支力道大,纵然鸣镝头不太尖,还是能把人射伤。
鸣镝慑敌之法,是关羽提出,由李孟羲完善,战场之外的想法总归会在实战中跟实际有些出入。
战前,李孟羲想到的是,鸣镝对着逃兵面前射,这样不伤人,也能起到威慑效果。
然而,不对着人射,偏一点射,鸣镝离目标就比较远了,不如直射目标身上威慑来的强。
跟着过来的李孟羲看到了骑兵拿鸣镝射人,李孟羲本还觉得可惜,又死了几个人。
然而身中鸣镝的人,就嗷了几声,没多大事,依然活蹦乱跳的。
李孟羲讶然,然后他想到是鸣镝箭头杀伤力不足,然后就又突然联想到了橡胶弾了。
鸣镝射人,比射空地上,威慑力何止强了十倍。
于战场上学到了这一点知识,已不枉此行。
或许可以交代陶匠们,把鸣镝形状再更改一下,把鸣镝箭头做成平的圆的,这样,鸣镝就算对着人直射,也不会致死了,而只会剧痛,成了完美的威慑武器。
只是由此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箭要飞得远,则基本要符合流线型,而箭头如果变成圆的或平的,毫无疑问,就不再是流线型了,箭头飞行过程中的阻力会变大,箭支就飞不远了。
那么,有一个问题,响箭有射程方面的需要吗?
如果是实战箭支,毫无疑问,射程很重要。
可鸣镝使用环境,大多就是听其响声而已。诸如三军约定,以响箭为号,响箭一发,三军齐出,诸如此类。
在此情景下,响箭只要能响,射程根本不重要了,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