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隶书源流
九月初,无聊行军途中。
步人甲的事李孟羲不需要管了,关羽刘备两人去编了。
关羽说没携行具迟迟未做好,来要了。
李孟羲躺在车厢中,看着车厢顶发呆,弟弟穿着小号步人甲,带着头盔,如同一头小牛犊一样,用头哐哐往车厢上撞,玩的不亦乐乎。
戴着头盔的缘故,撞不到头。
说起携行具,这玩意儿非兵非甲,但对行军的重要性可一点不比兵甲差。
行军,如果是正常走还好,杂七杂八的行囊扛着还是背着,区别不太大,但跑起来的时候,区别就大了。
跑起来的时候,人身体向前移动,身上的行囊水壶,刀剑,干粮袋什么的,就向后荡。
高中物理,动量那一节相关的知识有讲,将滚动小球碰撞时,假设,两个质量一样的小球相对移动,这两个小球迎头撞到一起,会发生什么?
答案是,两个小球的动能抵消了。
动能的公式是,1/2mv.v,也就是,动能大小,和物体质量有关,和速度有关,和方向有关。
奔跑之时,是一整个系统,人往前,动能向前,身上挂的水囊粮袋一类的东西跑起来往后荡,动能的方向就向后。
那么,此系统,整体的输出动能是,人体做功的总动能,减去,向后荡的水袋粮袋,或许还要刀剑,或许还有被绑紧的被褥的动能。
哪怕粮袋就一斤呢,很轻,人的身体质量假设为100斤,每跑一步,粮袋就往后荡一下,这以为,小小一个粮袋,多增加了百分之一的跑步效率损耗。
因此,根据动能公式可知,急行军时,行囊绑在身上,绑的越紧,越固定,越少晃动,就越省力。
依李孟羲现在的了解,士兵的装备按兵种不同,而略有不同。
再有,分工不同的话,携带的装备也不同。
军中十人一顶帐篷,十人一个煮粥的瓮。
帐篷这玩意儿不是一般的重,几十斤,背着帐篷的人,再背别的,就吃不消了。
同样,背着陶瓮和干柴的人,负重也比别人多。
解决的办法是,同什十人,不必十人背十张床铺,十人背八床,背帐篷的人和背陶瓮干柴的人,就不必再背稿席了,减轻了负重。
生活装备,床铺,帐篷,煮饭的瓮,粮袋,水壶,或许士兵们还有自己的装换洗衣服的包袱。
作战装备则有,刀剑,盾牌,弓弩,箭支,长兵枪戈之类的。
携行具要携行的东西,就这么多。
李孟羲认真思考之后,他觉得,携行具得满足一个重要功能——防雨。
军中现在没有多好的防雨措施,一场大雨如果下来,必须得停下扎营,让人进帐篷避雨。
不然,雨具不够,雨一淋,被褥铺盖就全湿了。
湿被子人一睡,很容易生病。
行军倒是可以停,但关羽练的是奔袭兵,不可能一下雨就停下不走了,也就没办法从容停下扎帐篷避雨,所以,必须得有能在行进间防雨的装备。
需要防雨水的东西也不多,被褥是一个,稿席被雨淋了也不怕,反正稿席卷着雨也淋不透,里边还有张席子,垫着席子,只要被子不湿,睡觉就没事儿。
除了被褥,或许还有粮食,寥寥三两件换洗衣服,弓弦,好像也得防雨。
依照现下的技术条件,李孟羲想到的携行具主体结构是,一个树枝编的篓子,篓子里,装着一个用帐篷布缝成的防雨大袋子,然后,被褥叠好装袋子里,衣物和干粮也装袋子里。
然后,把袋子口杀紧掖到下边。
这样,不管多大的雨,被子都不会湿了。
至于盾牌,刀剑,湿了无所谓。
所以,携行具构造李孟羲有思路了。
所需的是一些篓子,和一些用帐篷布缝成的防雨袋。
思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