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翻拍真没想超过原作啊 > 274 你没生活啊

274 你没生活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于现实婚姻的考量,就像马有铁的一个邻居感叹:

马有铁无论娶谁做媳妇,都会对她那么好。

这种照顾是无差别的。

但在上述的一幕里,两人因为一件莫名小事而欢欣鼓舞,仅是因为它证明了一种玄虚的缘分。

这缘分恰恰基于分别心存在,“如果不是你,则不能”。

就像齐泽克在《事件》里写:

“坠入爱河缘于偶然的相遇,然而一旦爱发生了,它就显得像是必然的,它宛如我的整个人生所趋向的目标。拉康将这种从偶然性向必然性的逆转过程,称为从‘防止被遗漏’(stop en)到‘不阻碍被记忆’(dosen't stop being written)的转变:首先,爱情‘防止自己被遗漏’,它在某次偶然的相遇中浮现出来;一旦爱情出现,它便‘不阻碍被记忆’,它把爱的功课施加到情人身上,把爱的一切后果持续地铭刻在他/她的存在之中,并以对爱之事件的忠诚为中心,构筑起了他/她的爱。”

这是在很多爱情里都发生过的瞬间,但在这段因为纯粹出于现实考量而缔结的婚姻里显得特别珍贵。

爱情“偶然地”在这段婚姻中发生了,它促使夫妇俩像一对单纯的、坠入情网的高中生一样,热衷创造一个“向前追溯的链条,使得其自身的发生显得不可避免”。

这时刻不仅代表着爱情萌发,也昭示人性回魂。

在整部电影里,观众见证这对夫妇遭遇非人化和异化的过程,使其成为熊猫血的器皿、拉磨的驴、地里无言的麦子,甚至占领他们的自我认知(片尾马有铁对驴喊话:“都被人使唤大半辈子了,咋这么贱!”)而这非必要性的瞬间,使人重新成为可以发声的人。

戈达尔的《受难记》中说:

“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劳动或者努力去爱。”

而阿兰·巴迪欧感慨:“这是人类最终的命运,位于这两个词之间。”

《隐入尘烟》展示的,恰是这样一种命运,挣扎在必要性的生存和非必要性的爱之间。恰恰在一些疏于规划的沉默瞬间,观众好像看见了庶民们在说话。

而且他们说的每一个字,都完整地落进了黑暗中的耳朵里。

我们躲在信息的同温层里。

共情从未如此容易,因为似乎大多数普通人都有物质上的不知足、不够用,都经历过或经历着不得已的时刻,以至于一些“不公平”的火星就可以轻易点燃民愤、星火燎原。

共情又从未如此艰难,因为在看不见的角落里,有想象力不能穷尽的艰难。

这种割裂在今天特别明显,但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专有。

比《隐入尘烟》更早的是第六代,再早的是第五代。

只是,我们还是难免因为感受到人和人的不相通而感到悲观。

也许,共情天然是有边界的。

这种边界导致人们只能相信与自己的处境和信念相似的事物。

再退一步说,即使是共情了,然后呢?我们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也许同温层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狭窄。

而影像仍然拥有这样的力量,尤其在这个踯躅前行的时代,为部分人打开一扇通向未知和真实的窗。

很多人把《隐入尘烟》定义为一部“扶贫电影”。

大概意思也是,在认知之后,才可能发生其他所有的事情。

据豆瓣网友@梅川酷子对《隐入尘烟》武汉场映后谈的记录,李睿珺谈到了中国电影市场:

“一个电影市场,它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电影都有才是正常的,一个市场的健康最重要是多元,比如说我们进到超市,超市就是有多种物品,可以让不同的受众去选择。方便面,有一块的,有五块的,甚至你有钱可以买十块的。但是假如说这个超市只卖一种方便面了,这是专卖店,不是超市,那它就不是个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