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这次我带着你们拍电影
吸毒、****也无法填充他们空虚的心;
穷人阶层是那些被亲人抛弃的边缘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一旦他们消失是没有人在乎的,就像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所以前者把猎杀后者作为生活的意义,就像燃烧了那些没人在意的塑料棚一样有节奏,这就是那些精神饥饿的人借杀人的应为艺术去填充空虚到骨子的孤独。
编剧并不是在批判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为观众展现社会边缘的病态问题,只有从那份众人皆孤独的氛围中抽身而出,方可看清世界的本质。
以隐晦与象征形式去描述社会边缘人的挣扎。
这种剧情逻辑很受戛纳电影节的青睐,因为这类影片以电影的独特性表达了文本形式难以表达的意象,并且很大程度的揭露了一个社会问题,带给观众的新奇远超越了类型片的形式。
一旦一部电影能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那么这部影片就有了浓郁的艺术成分,这就是艺术与现实的划分,比如剧本里并没有告诉观众本是如何去杀那些女孩的,但是告诉了观众钟秀是如何杀本的,让观众去想象本的残忍,来完成镜头的平衡问题。
剧本将那种窒息般的孤独感平滑地营造出来了,真正的孤独是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而你却在他们之中。
为边缘人发声的电影,总能将现实中麻木的人震耳发聩,这或许就是这个剧本的魅力所在。”
刘尚听完点点头。
这个同学讲得有些乱,但刘尚大概能明白他的侧重点,就是说这部电影表达阶级性和边缘人群的孤独感,很适合戛纳电影节的调性,能冲击大奖,以此拉拢投资人的青睐。
刘尚继续点第二位学生,这次是个扎马尾辫的女孩子。
女生站起来说:
“这个剧本由村上春树的小说《烧仓房》改编而来。
无论是从人物的心理状态,处处留白的叙事节奏,影片的色彩情感基调,乃至一些穿插其中无理由的符号,都是典型的村上春树风格。
原著很短,剧本里又编写了新的台词,补充了一些新的情节,并对原著做了本土化的改编,将一部几张纸的短篇,改成了深刻的电影剧本。
对于村上的书迷来说,很享受,剧本有着属于村上式的孤独韵味,看完长久的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
一、村上式的人物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总是有些相同的状态:孤独、普通,不起眼,穿行在人群中,却又和世界格格不入,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实质上,这些人就是你我,村上将都市人身上最孤独的那一面抽离出来,便成了他笔下的主角们。
二、无处不在的留白与象征性意象,村上春树的故事,常常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故事明明已经结束,无数答案却没有得到解答。
真相是什么,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认为。
他留下一个个空白,如何填充这些空白,决定权在读者手中。
剧本中没有解释的坑也不少,大概列举,大概有以下几点:
1、惠美究竟怎样,是不是被Ben给杀了?
2、Ben所说的烧大棚,究竟是指烧大棚,还是指杀掉那些他视为“废弃大棚”的女孩?烧大棚究竟有没有发生过?
3、惠美口中所说的水井,那只名为Boil的猫,是真实存在的吗?亦或只是惠美调皮的哑剧把戏?
这些都是村上小说中常出现的,无理由无意义的意象。
编剧在故事进行过程中,非但没有想要揭露真相的意思,反而不断模糊我们脑子里的概念。
这个剧本本质上是诗化电影,并不是悬疑片,答案并不关键,感受气氛、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在《烧仓房》之前,村上春树的小说曾经有过几次改编成电影的经历,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