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太史籀文、
奇特的字体落在陶器上,落在青铜大鼎上,甚至于落在一块块龟甲上。
成汤立商,多为祭祀占卜,一枚枚文字落在龟甲上,岁月演变,那些仿造天地万物的象形文字,逐步规矩许多。
一横一竖,皆有特点。
惜哉,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烙印在甲骨、青铜器上的文字鲜少,寻常之人根本见不到,更别说一枚枚文字,每一人的书写接不通,除非一脉传承,否则,根本识不出来。
其后,诸夏有变。
盘庚迁都,国事微变,战事多生,为统御诸侯,一只只青铜器被赏赐出去,连带着青铜器上的字体都跟随。
文字传递,逐步有形,且因事不同,一枚枚字体不同,超越龟甲之文甚多,加持青铜器不易损坏,更是容易被记忆。
加持竹简、锦帛、平整石块……出现,上至王族,下至诸侯、大父,尽皆识得此等文字。
史籀文!
为大周岁月所变化的文字。
历经三监之乱,大周国政安稳,宣王岁月,令太史籀整理诸夏通行文字,以为彰显典章风华。
那一次,太史籀整理出近万文字,由太史籀一个个写出,通行诸夏诸侯之地。
因而号曰——籀文。
大秦僻处西陲,典章风华传承大周甚多,所行自然史籀文!
“大王!”
“莫不相连书同文之策?”
相邦王绾心中一动。
近月来,自己也常常和大王商讨要事,许多东西一观也能够知晓大致苗头,大王提及太史籀文。
无疑……和书同文有关。
却是,自大秦东出以来,由着国府早就定下的策略,秦军每每攻占一地,便会在当地落下书同文。
建造蒙学,教导秦国文字。
自大周平王东迁,春秋诸侯并起,尤其是随着一位位诸侯霸主的出现,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国内传承至大周的太史籀文直接演变。
数百年的岁月,诸国文字变化甚多,大体以七国为主,实则,还有一些千乘之国的文字。
繁杂不已。
眼下,推进太史籀文很顺利,也没有遇到太大难以,王绾觉得此时或许不为重事。
“武真侯当年曾语,文乃心声,文不一,心便是不一。”
“寡人深以为然。”
“当年大周权柄仍在,诸侯传承太史籀文,未敢有丝毫逾越。”
“数百年来,诸侯并起,没有大周的束缚,诸侯国内的文字自行演变,同太史籀文迥异甚多。”
“这也是书同文必行之策。”
“尔等且看,扶苏五人虽出至咸阳,然……五人所抄录下来的《商君书》文字,均有些许不同。”
“虽都可观太史籀文形体,细节处,仍有差异。”
“且看这个字……宜!”
“五人中,胡亥写的最为工整,最容易辨认出来。”
“将闾所写……则显得略有焦急,看上去有点像……南!”
“扶苏等人所言,一笔一笔上也有不同。”
“扶苏五人尚且如此,何况大秦万千官员,何况目下诸夏?”
“寡人之意,以秦国所传的太史籀文为本,容纳山东六国之文字,彼此交融汇合,成就制式文字,刻印阴阳双板,颁行诸夏。”
“如此,诸夏间真正的通行文字出现,待遍及乡里,纵然彼此口音迥异,若然认识同一种文字。”
“寡人心悦。”
秦王政看向王绾,点点头。
书同文!
一直在推进!
只是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麻烦事。
大秦数百年来多僻处西陲,风华不显,反观山东诸国风华礼仪甚佳,变换传承大周的太史籀文,也是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
仅仅如此,也就罢了,秦王政还不会那般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