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够意思了,他大明百姓还有很多吃不起饭的呢。这些当官的能吃饱,吃撑都行,还有什么可挑的。
至于茶点。
要是老朱听见了,怕是要让你去流放常去的偏僻地区尝一尝当地特色茶点。
天还没亮就要离府上朝,官员们只来得及在家里简单填一点肚子,朝会结束,大家能不饿嘛。
一开始大家还忍着,只能大口灌茶水,坚持到放午饭,下午饿了,继续灌茶水,坚持到下衙。朱元璋倒是说白米饭、窝窝头随你吃,可大家还真把自己撑死啊。文官们饭量小一点,到了下午就又饿了。武将倒是饭量大,可他们消化也快啊,到了那个点也饿了。后来,不知是谁起的头,从家里带小食盒过来,装些冷了也软口的茶点,下了朝会和下午饿了,就拿出来吃一点。
各衙门带小食盒,朱元璋肯定是知道的,也是他默许,大家才逐渐开始习惯从家里带吃的。
文武百官就又一次亲身体会了一下,姓朱的是真抠啊。朱元璋抠吗?
他觉得自己那不叫抠。
都是这些官员太矫情,谁还没饿着肚子干点活了,一日三餐都有得吃,比贫苦百姓不知幸福多少倍了。朱元璋就私下跟马皇后吐槽,富贵人富贵病。总之,想吃茶点你自家带,他老朱就供午饭!后面也不知是不是官员们带小食风气太′猖狂'了点,朱元璋的午饭供应质量也越来越差了。
以前还有两菜一汤,汤菜还是热乎的,后面就变成一菜一汤,送过来差不多就凉了,最后居然变成一个菜,只有主食还是随你吃。
可那菜.….
文武官员都气鼓鼓。
你朱元璋是不是太过分了,狗食都比这好看啊。于是大家一起抗议,你朱元璋不能这么不体恤下属吧(抠门),这待遇不说变好,怎么还越来越差了呢。朱元璋就把骂'狗食不如'的官员充军了,然后大手一挥,唯一的一顿午饭供应也取消了,想吃啥好的,你自己想法子。
家里带也行,出钱让人做了送来也可,反正他老朱不负责了。
文武百官:“……“淦!
于是,发展到现在,各衙门办公的官员们,有条件的就从家里带,要么到点了,家里派仆人送饭到宫门口,宫人帮忙拿到各部衙门。
没条件的,就去距离宫城不远的庆祥街,这里一条街都是做生意的,街面上还有很多卖小食的摊贩,价格还算实惠,至少比起酒楼来说,这也是家产不丰,囊中羞涩的官员比较好的选择。
家里带饭的话,夏天容易嗖,冬天容易冷。所以,官员们要么是家里送,要么就在小街边摊将就将就。
刘松就属于家产不丰,囊中又很羞涩的“穷'官。他家道中落,父辈就没啥资产积累了,好歹家中还有书可读,熬过元末战乱,大明朝建立,他被举荐出仕,运气好被当时的御史中丞刘伯温看中,成了一名小御史,也算有点御史天赋吧,这就一路干到了如今的四品御史官职。官是升了,俸禄也随着官职涨了,可刘松这家境吧还越发清贫了。
这除了刘松本人性情固执、孤傲,不和官员同僚人情往来,自然也没有私下收点'贺礼'的缘故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给官员开的俸禄是真不多,但养活一家几口人是没问题的,就是养活,养不富贵。
而朱元璋也不信,他手下的官真就靠着这点俸禄过活。那些家族底蕴深厚,家产丰富的,还有和地方豪强地主沾亲带故的,总之,他朱元璋如今的朝堂上,真正的贫苦出身,除了跟着他打仗的那一批老哥们,那还真没几个。但跟着他打仗的老哥们,他也论功行赏了,再不济也是个小地主了,后面他们还不知足,私下吞了不少地。而朱元璋建国初期是真缺人,加上他班底很缺文官人才,治国又跟打天下不同,不可能光靠武将。为了吸引文官人才,鼓励读书人出仕,朱元璋下令,出仕当官的可以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