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崛起重生入伍结婚之路 > 第4章 太行山

第4章 太行山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嘉兴开车拉着苏霏霏从白洋淀到太行山用了7.5小时到达目的地。

太行山

太行山(英文名:Taihang Mountains),又称五行山、大形山、王母山、女娲山,处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中国地形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晋、冀、豫三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位于34°58′~40°79′N,110°23′~116°57′E,东西宽50~150千米,南北长约700千米。北以永定河为界,在北京的西山(归太行山)与燕山相接,南达山西阳城县与河南济源县交界的王屋山,西以滹沱河上游段和汾河谷地东缘为界,东与华北平原相连(100米等高线为山地与平原的分界)。太行山整体呈北东-南西走向,总体呈"S"形展布。太行山多为中山与低山,北高南低,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阳曲山等。太行山有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和北方岩溶地貌,还有国内罕见的变质岩天生桥,岩石地貌资源丰富。

名称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太行山已经有了太行、太形(古代“大”通“太”)两种说法。《山海经》有云“次三经之首,日太行之山",《列子·愚公移山》也有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秦汉时期,太行山的名称由"太行”、“太行”逐渐变为“五行山”,淮南王刘安编纂[zuǎn]的《淮南子》中记载“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汉代太行山的名称逐渐被“五行山”所替代。

女娲山主要与太行山东麓邯郸涉县流传的女娲传说有关。在邯郸涉县,关于女娲化育万物、抟土造人、首创婚姻、制作笙簧、治理洪水、炼石补天的神话早已广泛流传,且涉县一年一度的女娲公祭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女娲祭祀活动之一。

西王母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之一,根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蒲吾县有铁山,即房山也。后汉章帝元和三年,幸赵,祠房山。俗呼为王母山,以有西王母祠而名。亦曰西山。”房山在今平山县内,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东麓。

明清至民国时期,太行山已经有了接近统一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七十年代之前,太行山的别称“大形山” “五行山”等名称依旧出现。改革开放后,国家统一了太行山的称号。

行政区域:太行山的核心地区,也即狭义的太行山地区可包括以下的市县:河南有济源市,焦作市的沁阳、博爱、中站区、修武,新乡市的辉县、风泉区、卫辉,鹤壁市的鹤山区、淇县,安阳市的林州、安阳。河北省有邯郸市的涉县、武安、峰峰、永年,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内丘、临城,石家庄市的赞皇、井陉(包括今井陉矿区)、平山、灵寿、行唐,保定市的阜平、曲阳、唐县、来源、易县、来水,张家口市的蔚县、涿鹿。山西省有大同市的灵丘,忻州市的五台、繁峙,阳泉市的城郊区、盂县、平定,晋中市的昔阳、和顺、左权、榆社,长治市的黎城、潞城、平顺、壶关、武乡、长治、襄垣、屯留、长子,晋城市的陵川、高平、泽州、阳城,运城市的垣曲。如果从广义上认定太行山地区,可扩展为以下各市的全境,如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阳泉、长治、晋城共11个市,张家口、大同、忻州、晋中、运城共5市仅涉及个别县。

太行山作为山脉形成于新生代,但作为华北陆块组成部分,则有着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华北陆块以迁西群为初始陆核,经新太古代增生、阜平运动变质和五台期岩浆侵入等一系列构造运动之后,形成了初始的结晶基底。其上发育元古宇、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下白垩统,缺失志留系-下石炭统和上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