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异国猎宝档案 > 第258章 狡辩得手

第258章 狡辩得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国内古玩行当,绕不开一个名词:清宫造办处!

造办处出品,必属精品!

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员,这里的工匠创造了当时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无数国宝级的工艺品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提到清宫造办处,有一个姓名不该忘记,尽管他是个不全之人,尽管有非议说他贪财贪权,可他是清宫造办处的总筹办,他就是康熙朝大太监:粱九功!

清代立国,为规避封王制度带来权力分散的敝端,将王公贝勒大部集中在剑阁,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集中的皇室系统。

当皇室、王族、官宦集团的规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原有的造办体系,无论从质量、规模还是发展等方面就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所以,康熙十八年,内务府成立专门的造办处,位于紫禁城的养心殿,督造宫内各色用品,其时,规模尚小,只能算是初形。

到康熙三十年,王公大臣数量也急剧增加,同时宫中用品激增,康熙不得不下令,广招能工巧匠,扩充造办处。将隆宗门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一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房百楹为造办处的工作房(二处),

负责这项工作的,就是内务府大太监,粱九功!

粱九功其人,就是《康熙王朝》中的“李德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三德子”!

此人在清宫史稿中,露面次数甚多,不仅负责扩充原本简陋的造办处,还负责“筛选民间工艺入皇宫”的全面工作,也就是说,他手握批示“贡品”的大权。

在他手中,造办处从最早的“七类”档口,扩充至“三十八”作(类别),尽管还没有达到后来的四十九作(乾隆朝再次扩充),可已然解决当时朝廷贡用不足的大难题。

那么,问题又来了。

既然是造办处的匏器,为何会出现“九功贡制”这种私款?

它的留款应该是康熙某某年制的官款吖?

别急!刚才提到,粱九功还负责“筛选民间工艺入造办处”的全面工作,他毕竟只是负责,最终能否进入造办处,还得康熙落笔决定。

康熙不可能有时间一件件的去了解民间工艺,他选择的是看成品。

也就是粱九功会将各种工艺器型做好了,然后拿给康熙汇报,主子爷,您老给看看,这些都是我选的手艺成品,能不能入得您老法眼?

也就是说,眼前这件匏器,是粱九功准备献给康熙的“御赏品”。

那最后成功了么?这不废话嘛,造办处可是有专门的匏器制作处。

李承很快想明白前因后果,对自己鉴定出现的偏差,也只能暗自惭愧——匏器的目测断代,实在是……过手的机会太少。

拿着这件不足一百克的方形葫芦笔筒,李承抬头,摊主正在几步外笑眯眯地看着他。

这老头子究竟懂不懂“九功贡制”的含义?知不知道这件匏器的价值?

如果说对方知道粱九功知道价值,又怎会摆放的如此不显眼?上面还插着一柄不值钱的侍女扇?如果说不知道价值……他毕竟经营西金瓢箪,会不研究匏器?况且,他去世的父亲也不知道?

李承一时间心底没谱,只得装糊涂试试,“这也是葫芦做的?”

“确实是葫芦制品,康熙年间,粱九功所监制,好东西呢。”

一句话将李承捡漏的想法浇灭!人家清楚着呢!

“这么说算是个文物哦?”李承只得继续装糊涂,拿着笔筒左看右看,似乎很好奇,“葫芦还有方形的?挺稀奇呢,多少钱?”

摊主老者呵呵一笑,又摇摇头,随即报了个价格,“一百五十万,和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