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它叫“C”
经过紧张准备,随着一声令下,试车台上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一道火光亮起,烟雾升腾,发出持续的“轰轰轰轰”的声音。
很快,火焰熄灭,整个过程也就20秒不到。
导研院、碳研所,还有其他厂、所、院多人齐心协力,就是为了这短短的一小段时间,什么叫短?这才叫短嘛。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提供了591发动机壳体材料的第三轧钢厂。
至于高振东,不用说,那是真的帮了大忙。
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烧完了,然而实验并没有结束,接下来,就是测量新的喉衬在发动机工作后,各方面情况的时候了。
试验一组不算完,整个试验过程一共进行了5组,以全面掌握情况,避免只搞一次带来的偶然性。
这种试验,如果只做一次的话,那运气太好的后果往往远比运气差严重得多。
全部流程下来,试验人员开始归拢分析数据。
从直接表征上来说,喉衬需要检验的数据项并不多,分析起来很快,其他的可以放在后面去检验分析。
曾工拿到数据一看,点点头:“嗯,老段他们这次干得不错。”
语气看似平静,可微微颤抖的手还是把他现在的心情给出卖了。
转过头,他向型号总师汇报道:“数据很好,x兆帕压力下,烧蚀率比原来用的材料降低了60左右,只有0xxx毫米/秒,多次试验的数据波动也符合要求,这下,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了。”
总师问道:“强度够不够?”
看过碳研院测试数据的曾工,记性很好,随口就报了出来:“轴向剪切强度达到了xxx兆帕,而且抗热震性能很好。”
总师大喊一声好:“本来以为,我们拿着一颗未爆弹搞仿制,也就是练练手,最终可能还是要靠北边。没想到这跌跌撞撞的,好像前景越来越明朗了。”
曾工笑道:“是啊,红外探测解决了,发动机也基本上解决了,其他的技术,我们多少有点底子,好像我们真的能把它搞出来了。”
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哪怕是有了北边的k13做原型仿制,后来仿制定型的雷电2导弹最大问题还是集中在几个方面。
红外探测器灵敏度不足,导引头探测距离短,对太阳、天空背景抗干扰能力低,引信早炸,导弹平均速度低,低空发射射程短。
其中前几项,都主要是红外导引头问题,最后两项主要是发动机问题,因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雷电2乙改进型导弹,其气动外形并没有太大改变,主要改进还是在发动机上。
现在红外导引头直接用上了第二代的致冷红外导引头技术,加上发动机壳体、喉衬使用了先进材料带来的改变,使发动机可以工作在更苛刻条件下。
虽然推进剂还是不如20多年后的雷电2乙,但是毫无疑问,总体来说,发动机性能是比霹雳2乃至k13都要优秀太多了。
剩下一个引信早炸问题,对导弹定型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没准没有了太多其他问题困扰的他们,能把这个问题也解决了也未可知。
老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更多是没条件,而不是没脑子。
总师和曾工交流了一会,突然想起个事情来,向着过来观摩试验的陆工道:“老陆,我们聘请高振东同志做顾问的聘任书送过去了么?你还别说,最近这几个事情,还真多亏他。”
陆工摇摇头:“还没有,前段时间他都没在单位搞材料和工艺,被运算所请过去搞计算机去了。听说回来了,他主持的那个科研项目管理的培训不是要开课了嘛。那谁,连伟,回头你给他送过去一下。”
听见陆工嘴里高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