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 明末下15
他现在被各种税务、拖欠,还有宝钞什么的这些东西搞得头疼,能信任的文官太少,能信任的、算的明白账的文官那基本就是没有!
【崇祯上台的时候,把前面欠征的,从天启元年开始,到天启五年的所有欠的辽饷都免掉了。新皇登基嘛,总会减免一些税收,每个皇帝都这样,以示恩泽天下。就象欠钱的,老追不回来,又实在没钱,只好减免一部分,能要回来多少算多少。
根据这本书里给出的详细数据,在大赦天下后,崇祯元年的税收差不多有个九成,是个很好的开端。
但是到崇祯二年的时候,辽饷征收开始有点困难了。于是户部就出了一个大招,把京卿派下去催粮。
本来京卿工作做的还算不错,结果京城这边突发意外——己巳之变,就是黄台吉第一次绕道蒙古叩边,在京畿大肆劫掠。
等到孙承宗费了几个月时间把皇太极赶出关外后,就开始格外注意蓟镇的防御问题了——蓟镇就在山海关和京城之间,十分重要。
当时的兵部尚书是梁廷栋,他上疏要在蓟镇征兵五万。第一批征的兵,只有几千人,还都是从秦、晋地区征来的。
咋地,当地的兵怎么不能征呢?不管,远的地方征好拿钱。
也不知道这些新兵是不是真从陕西山西来的,反正当时的新兵定价是每个月1.5两兵饷。对于当时明廷的财政情况来说,这个钱有点过分高了。要知道在辽东的“百战雄师”,全国最烧钱的关宁兵,一个月才1.4两。
所以蓟镇这些新兵才征了两三万人,就发现钱不够了。
为了凑这五万的兵额,只能把来勤王的援兵留下,继续镇守,然后继续从全国调兵过来。
可是人家援军进京,是需要安家银子的,也要花钱。
浙江最先反应过来,向朝廷报称一万多两捐助银,然后再说留这些银子,给援军当安家银。
画个重点,捐助银是有优免的,原来的本应该交的税就免了,但是这银子又没实际到朝廷的口袋里,原来征不上来的辽饷继续征不来。
这种免税的套路,有点像现在的“以慈善捐款来免税”,至于到底捐没捐呢?
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这一下子全国都有样学样,给这些兵的饷银虚抬到1.8两,再加上安家、衣装、军器、犒赏等,养蓟镇一个兵在纸面上的成本高达三两银子!
八万援军加上新征的兵,加上原来的蓟辽的兵,总费用达到一年870多万两,跟辽饷差不多!
而用这种捐助银的方式来养兵的后果,就是辽饷收的越来越少——都免税免没了。
崇祯三年,各省欠征的辽饷只征收不到三分一,一共收上来的辽饷只有一百多万。
实在不够用的情况下,崇祯三年年底,户部上疏,题定在原来每亩九厘银的基础上,再加三厘,也就是达到每亩一分二厘。
咱就是说,辽饷这个东西,本来会缴的小民早已经都缴给你了,不会缴的肯定继续不会给,你加征多少都没用。
有的实在推不了,定额五千,只认两千,缴纳的时候,给个几百两意思意思。有的干脆就不理睬中央的征收,拖着不办。
管你圣旨怎么催,责罚好了,不就是罚俸嘛,那能有几个钱?
罢官好了,反正到时候我也捞够了。等于说不加征之前收的还好,加征之后,反倒收的不如原来多了。】
崇祯站了起来。
他懂了,他终于懂了!
他就说今年的夏粮怎么迟迟不到呢!
想到这里,他锐利的眼神锁定在兵部尚书梁廷栋的身上,问道:“爱卿,你怎么看?”
梁廷栋心里十分后悔,早知道就该在天幕第一次评判他无能的时候就立马辞官的。
崇祯见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冷哼一声:“既然爱卿不能胜任兵部尚书的职责,那就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