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三)
称之为“视频”才对。卓文君想起从指引那儿学来的新词,弯弯嘴角。
“也好也好……这名儿倒很有趣。”画面中的女郎看着比她年轻一些,卓文君将这个名字念了两遍,又瞧出也好穿着打扮的不同之处,“也不知是哪家的女公子?衣衫形制我竟从未见过,改日可要好好同她学一学其中巧思。”
顺手点过关注后,卓文君又聚精会神地看了下去,很快便发觉文也好话中不同寻常的地方:
唐朝与南宋,竟都是闻所未闻的国名。自己涉猎颇广,过目不忘,而前阅历史,并未出现这两个朝代。那便只可能是……
后来者。
这个发现并未叫卓文君多么惊讶。
意欲开创万世不朽之基业的大秦,不也这样轰然坍塌、随后被大汉取而代之了么?于情,她自然要想汉祚永续;可于理,她知道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
【但凡学过诗的人,就没有不知道他俩的吧?】
这话说得古怪。
如今正是大赋当道,自家郎君便是因《子虚》、《上林》两篇气势恢宏的辞赋得了天子赏识。可按小女郎所言,后世汉赋荣光不再,反倒成就了诗歌的地位么?
卓文君暗暗想着,记下了“李白”与“杜甫”的名字。一为“仙”,一为“圣”,听着便不同凡响。可惜小女郎只是一笔带过,否则,她还真想拜读两人的大作呢。
也不知道日后有没有这般机缘。
一个恍惚,视频已转回正题:
【譬如有着“词中之龙”美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便曾于早年写下《汉宫春·立春日》之作。】
汉宫春?卓文君挑挑眉,后人可真会促狭。取而代之不够,竟还要借咱们汉家宫室的名儿去作诗题么?
全词篇幅较长,为避免水时长之嫌,文也好无意在视频中尽数解析,只将内容以文字形式一贴,而后轻描淡写地援引首句,权当算是介绍:
【这篇当头便是一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开篇名义,直言春天已经归来,这又何以见得?诗人别出心裁,不去景色中找寻,反倒看向身边。原来,心灵手巧的娘子们已经剪裁缯绢制成小幡,簪戴在髻上,以此迎春之举,引出又是一年春归的感慨。】
后世不同的习俗颇具妙趣,卓文君听得津津有味。在文也好的解释下得知原委后,不禁哑然失笑,“这位词中之龙,名号颇具万丈豪情,不曾想,倒很是会夸小女郎呢。”
果然,文也好与她所见略同:
【此句极好,好在举重若轻,巧妙地将立春的旧习俗揉入词中。描画娘子妆饰,却俏而不妖,更胜在清新脱俗,正是辛氏的独特风味。】
【但我几经熟虑,最终仍为立春日择定了杜审言的这首诗。】
文也好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其一,自然是因这首被后人推为“初唐五律第一”。】
【如此高的评价,可不是浪得虚名。四联对仗工整,字字珠玑。见春景而思归,将杜审言心怀故土的情丝与初绿的柳丝融为一道,丝丝缠绕。】
说完头一个理由,文也好狡黠一笑:【其二,却是因为诗中所展现出的,诗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与同僚亲朋交游时,人之本性或许可以掩藏。可在笔下、在诗中,再如何细微的情思总会在不经意间倾泻一二。卓文君托着下巴,想起亲身际遇,大有同感之时,忽然生出一个荒诞念头:
哪怕终此一生不能得见小女郎,自己也想通过什么法子,与她畅谈一番。
文也好可不知自己随口的一句话引出了多么了不得的反应,眉飞色舞地将杜审言的生平细细展开:
【这杜审言呐,现在虽不怎么为人所知。可在当时,身为宫廷御用文人,自然还是有几分傲气在的,何况他还生来不知谦虚为何物。甚至,曾毫不客气地夸口:“吾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