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刘备的日常 > 1.151 君臣之约

1.151 君臣之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臣等,拜见主公。”蓟国四师,齐齐行礼。

“诸公免礼。”刘备连忙示意中书令,遣宫人捧入坐席。无需入二千石列。四人独坐,以示优宠。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此乃理所应当,自无人指摘。且四师德高望重,于国人心中,堪比商山四皓。理应优待。

“悉知主公欲刊印邸报。我等星夜前来,责无旁贷。”蔡邕言道。

陈寔亦道:“先前。老臣等,于轩下听闻,主公欲行‘一日一报’,公之于世。窃以为,兹事体大。虽老眼昏花,亦当仁不让。”

刘宠接口道:“主公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启民智、聚民意、正民风。开华夏三千年施政之先河。功莫大焉。”

崔寔一语中的:“主公此举,堪比《熹平石经》。”

“主公,明以照奸,光融天下。乃国之幸甚,民之幸甚,臣等之幸甚。”蔡邕再拜。

引百官齐声附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刘备这才道破心意:“孤虽远未称‘老迈昏聩’,然有备则无患。为防日后,闭目塞聪,阻塞言路,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故创刊《朝闻日报》,以为警醒。”人老而昏,两汉先帝,比比皆是。便是武帝,亦未能逃脱。

此言一出,四少师纷纷以袖拭泪。古往今来,再无人君,可与我主相比。

“如此,当有劳王傅、诸公,代孤妥善把关。”刘备起身行礼。

百官肃容回礼,立君臣之约。

门下报馆,随之建立。与风闻奏事,直言进谏之侍御史迥异。古往今来,国政民情,皆层层上报,直达天听。蓟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国策民情,层层下达。公之于众,广而告之。

一升一逆,高下立判。

就事论事。于一份报纸而言。主编的作用,毋庸置疑。由创立“月旦评”之门下功曹掾许靖,秉笔操刀。自是上上之选。再加蓟国肱股重臣,中流砥柱,合力把关。当万无一失。蓟王大可放心。

细细想来。蓟王之所以能达成所愿,原因有三。左伯纸技艺成熟,产量大增,乃其一。活字印刷术,日臻完善,乃其二。大汉民风开放,从不墨守成规,敢于接受新鲜事物,乃其三。

想着那条“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的汉律,时下早已不用。便可窥知一二。

更有先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足见开放习气。此,亦是强势文明之显著特征。兼容并蓄,“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包罗万种,化为天下汉裔。

当然。家国天下,列候次减。自前汉以来,无为而治之黄老之风,亦让洛阳朝堂,听之任之。未曾责难。

五千份《朝闻日报》创刊号一出,举国轰动。

“记佐”,遂成大热职业。虽不过是百石少吏,然却令国中才子,趋之若鹜。三百出仕,二千及冠,自令人心驰神往。然才高八斗者,毕竟万中无一。若能以记佐出仕,亦是我辈上佳之选。试想,驰骋国境,采风、催稿。上拜大儒,下访黎庶。耳濡目染,学业自成。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既长见识,又得薪俸。二全齐美,何乐而不为。

门下署前,列队如龙。整日门庭若市。青年才俊,远道而来,皆为应募记佐一职。

儒宗郑玄,掌太学坛。墨门钜子,掌将作寺。王充门徒,掌元素馆。道门女仙,掌观天阁。今又遣“月旦春秋”许靖,掌日报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蓟王知人善任,足令人称道。

青州东莱,不其县。

经海市良医,细心诊治,童翊病症消退,人渐康复。旗船功能齐备。巧匠、良医,一应俱全。尽可好生休养。

不其令童恢,亦住隔壁。正如良医所言,兄弟二人,皆患虫瘕之症。只不过,尚未病发。童恢、童翊,史上亦是如此。若无蓟国良医诊治,二人皆得暴疾而亡。“壮志未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