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鼏夫妇(24)
者是乾隆,其实都发现了这个时期人地矛盾的普遍性。
这里的康熙皇帝跟历史中记载的一样,他就是在退位前颁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就是说以后大清朝出生的男丁,都不用再加派人头税。
到了雍正帝执政时期,他又认为“惟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这是叫百姓大规模开荒的意思了。
现在这个时空的雍正皇帝提前十年登基,又在太上皇康熙帝还健在的情况下。虽然他也颁布了叫百姓开荒的诏令,但是他并没有如同历史上那样把开垦土地的数量,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硬性指标。
当然历史上,他老人家弄的那个硬性指标,叫那些官员要么瞎编胡报,要么找些个边边角角不像样的地方滥竽充数。
毕竟大片的好地都被那些个贵族圈起来了,不然怎么他们嫁个女儿动不动就能陪送田庄土地的呢。
所以雍正帝的这个政策,还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倒是乾隆靠着他的一些相对灵活又‘地尽其利’的政策,还有偶然从福建沿海传入清朝的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高产作物,才缓解了清朝的粮食危机。
看完了这些资料,梁鹏觉得他终于找到了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想到就干,梁鹏赶紧又找到系统叫它帮忙做旧了几本书。里头大概记录了那几种高产的作物。
不过拿着手里的书,梁鹏又觉得这样似乎还是不怎么保险。要是什么好事都是他直接发现的,以后难保不会生出什么是非。
正在犹豫间,他忽然灵光一闪,想起了在京城的传教士。
只要能把这些高产作物推广开来,至于功劳不功劳的都无所谓。只要能赚点功德他就心满意足了。
因此梁鹏便开始找机会去接触一位看起来比较和善的传教士,等跟那个洋人搭上话以后,梁鹏便正是开始了跟他的接触。
当然他也不能一上来就问红薯、土豆、玉米这些东西,他不过先是假装对西洋事物感兴趣,问了好多国外的风土人情。
那位神父也不知道是故意忽悠他还是怎么回事,反正有些东西说出来,跟他记忆中并不一样。
但是这并不妨碍梁鹏想要通过神父来达到他的目的,大概在神父那边套了半年的近乎,他才终于从那个神父嘴里掏出来了关于高产作物的这些话。
有了神父的话,高产作物也总算是有了个光明正大的出处。
因此梁鹏马上就写了道折子给雍正帝,告诉他那个神父说他们那里有可以亩产千斤的新品种农作物。
这个消息对正在为粮食发愁的雍正帝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他自然非常重视这个事情,看过奏折以后立刻就把嵇康侯传到御前问明了怎么回事。
梁鹏再次进宫面圣,见雍正果然对这事关心,他便把话头一个劲儿的往那位传教士身上扯。
他跪在雍正面前,尽量恭敬的说道:“臣当初不过是看着那洋人黄头发绿眼睛的,长得实在太奇怪,这才起了结交的心思。
结果跟那个洋人一接触,发现那人还可以。又老是干一些叫人觉得可笑的事情,臣觉得十分有趣,便跟他有了来往。
之后又听那位教父说了海外那些国家是什么什么样的,他说的那些都是臣长到如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所以臣还真就听着了。
就这么跟他相交了大概半年多,前日才从他那里听说了海外竟然还有这样高产的作物。
臣自然知道万岁爷为了咱们大清的百姓能不饿肚子,一直劳心劳力。这不一得了消息,觉得对大清十分有益,便马上禀明到了御前。”
雍正皇帝心里高兴,便随口又表扬了梁鹏几句。说他是大大的忠臣,就是因为他一直挂记着大清,才能把这么重要的消息禀告上来。
然后梁鹏就带着这样的口头表扬,出了皇宫。回到家里,他还跟自家老婆吐槽了一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