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运1运输机
就行,活塞很快就会涡桨大规模代替,并不需要更强的双黄蜂,甚至是巨黄蜂。
赵易的判断很准确,美国人对先锋军求购R1830的技术并不在意,还服务到家,派出了技术人员解决仿造的部分难题,这一切都看在先锋军掏出了真金白银的基础上。
加上华夏国内人才和技术的积累,仿造R1830的过程很顺利,但仿造运5的过程却遇到了不少困难。
当初李衡还是把运5想得太简单了,没有样机模仿,在只有三张照片和一副图示,几个数据的情况下,在改变了发动机和部分尺寸后,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开始。
也多亏了选择的运5是架双翼机,华夏国内的一些航空专业人士对双翼机还算熟悉,有不少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减少了许多麻烦。
仿造运5在去年就已经顺利的出了方案,但之后出了样机后不断出现问题,现在这款样机已经是第4版了。这也不是首飞,这次试飞已经是这架样机的第七次试飞了。经过改进和调试,前边两次试飞都很成功,这一次没问题,就可以直接定型生产了。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运输机了!”李衡急忙给赵易和叶关报喜。
“运5,不,运1成功了?”赵易也不由惊喜万分,“这样以后的点对点运输就有着落了。”
当初为了给这架运输机起名,不少人还起了争执。
有人以年代取名,准备叫运44或者运45;有的则是和日本人一样套上一个文雅的名字,比如彩云之类的;赵易三人的运5版本倒是拿不出手了,毕竟现在还是四十年代,要喊运4太难听了。最终,赵易三人选择了运1的方案,毕竟这是先锋军研制的第一款运输机,也是华夏研制也准备大规模生产的第一款较大型运输机,所以有人还给他取名为华运1号。
绰号是赵易三人给的,很有纪念意义的丰收,和运5差不多。
无论是什么名字,赵易更在意这款运输机的性能。
以前他还不觉得运输机的急迫,可开辟马来亚根据地时,他感觉到了美国人那些运输机的局限性。
要运送物资时,首先得跟美国人协调配合,根本没有秘密可谈,也需要受到美军行动的限制。更重要的一点是,C47偏大了点。
本来这是个优点,但在有些情况下却成了缺点,东南亚很多地区没有足够的降落空间,金马伦空降开始不得不多依靠伞降。伞降毕竟不如机降靠谱。
这时候,赵易才想到了运5,加快了仿运5的研制。
新研制的运1只是汲取了运5的优点,并加以改进。
新的运1尺寸更大一点,毕竟发动机在重量差不多的情况下,从9缸的730多千瓦,变成了14缸的895千瓦,之后还会不断提升功率,升级发动机,超过一千千瓦。
尺寸大主要是调整机舱内的空间,为以后升级打好基础,机翼也进行了调整,获得了更大的升力,加大了一点航程,为以后的岛屿运输留出更大的余地。
速度变化不大,最大时速稳定在260公里左右,巡航速度也稳定在160公里左右。作为一款双翼机,根本就不指望速度混饭吃。赵易只需要一款稳定的运输机,可以起降那些没有机场的地方。
为此特地加强了运1的起降功能,就连载重量都可以妥协,换来了在160米左右的起降距离,最关键的是经过美国人和德国人一起配合完成的起落架更皮实耐用,完全可以在一般平地上的起降。也就是说,以后只要有一块稍平整的草地,运1就能起降了。
为了更大范围的应用,运1还预留了浮筒的位置,稍一调整,以后找一条河流,甚至一个小湖泊,就能安全降落运1了。
载重量做了点牺牲,但依旧保持运5的15吨。
新的运1还设置了后舱门,以后不仅可以用来训练伞兵,就是有些任务,也可以搭载十几名伞兵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