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普通话
洋都是照顾了京都环境。不过,南洋这地方华人绝大多数都是南方籍贯,说儿化音绕口难学,各种的不习惯。就算北方移民不断增多,语言习惯还是偏向于南方。
三人不用学新语言倒是方便一些,但让那么多人都来撇腔适应三人最终还是不方便。
“普通话并不是最佳选择,只是时代的选择。”赵易也想过调整,但他对语言始终还是外行。
这个时代,公认的内行之一就有赵元任。
赵易特地派人去请,三请之下,赵元任也对这个南洋边陲之地的华人政权有了些兴趣。
他在国内推广老国音本来就颇多分歧,本想弥补南北差异,却两头不讨好,又没有高层站出来支持,最后还是被京都话的方案代替。他也心灰意冷,更是看多了老蒋政府的诸多丑恶,索性留在美国人不回国,反正在哪里都能追求个人幸福。
先锋军第一次去请他,他根本就没兴趣,见多了国内的军阀统治,早就不再热血幼稚。
直到先锋军攻入泰国,他才多了几分关注,这毕竟是华夏民族一百年来头一遭。在美国人就算在大学里边物质条件好,但美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和排华的风气,怎会让他感受不到?但这些还不足以让他冒险选择先锋军。
一直到先锋军全歼一个日本师团,连美国人都在国内报刊上报道了这事,他才动了心。在多番了解先锋军的一些理念后,面对先锋军的第三次邀请,他终于答应过来看一看。
进入12月份,美国人已经在太平洋上空中优势明显了。这也使得美国和华夏的交通相对通畅了。驼峰航线运输量在11月份就超过了1万吨,人员交流也更加频繁了。
从11月份起,运送往先锋军的空运物资份额也超过了1千吨。
赵元任离开家人在先锋军人员的陪同下,先来到了先锋军的地盘上参观一下,若是不合适继续回美国。
谁知来到先锋军的地盘上参观了一圈,和赵易三人交流一份后,他动心了。
他心中依然放不下普通话的统一,可惜最后更是被战争打断,无法再继续。国人生存尚艰难,哪有时间有精力学什么普通话?
相比国内的政局,先锋军的一些理念和潮气蓬勃的发展前景还是很适合做一番事业,最关键的是有最高统治三人组的支持。
“语言需要统一起来,避免影响和妨碍日常的交流,我们必须大力推广普通话。”赵易对这一点很坚决。日常中,语言已经影响到了军令的传达。
“那普通话的标准是什么?”赵元任一开始也不会轻易相信赵易的承诺,先试探道。若普通话就是赵易三人所说的京都话标准,他待着也没有太大劲头。
“普通话必须以京都音为干,否则不利于以后和国内的交流。”赵易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让赵元任有些沮丧。
但赵易不会在这上边让步,他可以改良普通话,却绝不会重新创造一种语言。或许新语言更优美,但语言不同,就有了隔阂,不利于未来华夏民族的统一。
赵元任也明白,就连江南都抛弃了老国音,选择了京都音,国内京都音已经是大势,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就连南洋地区的官话,也是以此为准较多。
“普通话还需要符合音乐之道,既要符合声音科学和人体发声科学原理,又要传承历史,体现诗歌平仄之美。可以此标准纠正京都音的不足。”赵易的第二条要求较多,却让本来有些意冷的赵元任心中一热。
作为一个语言学家,又是一个音乐家和物理学家,他更明白语言的音乐之美,民国时期贯通中西的大家们也更能把握历史传承的脉搏。
“说不定什么时候,说话就像唱歌一样了。”叶关的玩笑话很让人心动。
“优秀的传承不能丢,不能人为的制造文化断层,让我们将来再难汲取到华夏数千年的文明精华。”后世对华夏本土文明的探寻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