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耕地和粮食
需要种植甘蔗、烟草、木薯、棉花等经济作物。”
“我记得玉米、地瓜、土豆等作物的产量还可以?”叶关问道。
“这些高产作物一共才种了多少亩?这18万亩很多是刚开垦出来的,还赶着雨季种上了水稻,粮食丰收需要等雨季过后。再说了,我们之前的分田政策,也让不少土地没有及时种上,撂荒的不少。”李衡不由对赵易抱怨道。
以前新开垦的土地是先锋军公产,统一安排耕作。现在过半的土地已经被按军功分下去了,成了私田。那些获得了田地的军人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没人来种地。
先锋军本来就人少,没有多少多余的劳动力。那些军人又没时间自己耕作,招呼亲友的信件发出去了,现在还不一定收到,就算收到,亲友过来也要到下半年。田地少的,自己呼朋唤友也能种上,田地多的,或者稍懒惰一点的,错过了农时,土地有不少就荒废了。或者种上了来不及管理,依照南洋地区荒草的疯长程度,亩产怎么也高不了。
“粮食缺口多少?”赵易沉吟道。
“雨季后要看根据地上粮食产量如何了。我们新占土地上的粮食可以征收不少,但开垦土地,还需要等到下一季。据历史记载,以后两年容易闹粮荒,我们需要储备一部分粮食,应急用。另外,移民数量未定,谁知道需要提供多少人的粮食?让我说,粮食多多益善。我们不能跟国内抢粮食,只能从法国人这里下手。”李衡也难统计数量,主要是因为移民数量不知,需要储备粮食。
二战局势未定,谁也不敢保证先锋军能安安稳稳的种田,储备粮只能高不能低。
“手中有粮心不慌啊!我们粮食还是需要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这样才不怕别人的封锁。”赵易点了点头道,“开垦新的土地,需要更多移民,移民多了,又需要更多粮食。形成良性循环,恐怕先得满足这半年来的粮食缺口啊。”
要自己种地,还得解决分田和移民的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社的方式,或者合作农场的方式。”赵易斟酌道,苏俄的集体农庄肯定不能提,也必须尽量避免把二者联系在一起,“把士兵们手中的土地租给他人来耕种。这个租种人不能是随便找个普通人来耕种,应该由政府组织出面,以集体农场的形势耕种。必须保障士兵们的权益不受损害,也必须确保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集体的容易效率低。”叶关嘀咕了一声,他在后世见多了挖集体墙角的事。
“新到一个陌生环境,还是集体的更容易凝聚人心。我们需要凝聚移民的人心,也需要培养他们的集体性。没有集体的行动,如何大规模开荒,如何兴修水利?在这样的蛮荒之地,只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存活。”赵易感触道,“从建立根据地起,我们的军队包括建设兵团,非战斗减员已经超过了千人。民间从今年1月份算起,也有八百多人因为水土不服和疾病去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熟悉当地环境造成的不必要伤亡。”
年前先锋军人数少,基本上又是军管,在先锋军这个大集体中,对内宣传各项注意事项及时,采取救助措施及时,因为疟疾等疾病和水土不服等因素造成的伤亡并不显眼。
过了年后,大量移民涌来,他们习惯了野草式的生长,在先锋军提出补贴福利前,根本不会找先锋军政府。他们很多根本没有在热带亚热带丛林地区生活的经验,被蚊虫叮咬,不注意饮食,这都带来了致命的伤害。
以后移民数量会剧增,若是不组织好移民的安全,恐怕伤亡数会更大,甚至引发大规模的流行疾病。
“以后我们需要结合福利补贴制度,必须强制性的让移民上几节安全课,对安全卫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赵易决定下点狠招,否则移民开荒的代价太大了,“同时还需要加强集体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移民若是自由散漫,就没法抱团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