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生辰杨镇思春
买过布匹后,肖氏和陈氏又去买了些时令蔬菜。然后带着女儿们,一起说说笑笑回家去了。
待回到家,家里做的布匹和丝线得了多少钱,买新布匹得了多少钱,肖氏都一一禀过张氏。
张氏摆摆手,“你都收着吧,我老了,不耐烦记那些。只一样,姑娘们的裙子都有了,大郎和二郎也该做两身衣服了,你放在心上。”
肖氏忙道:“阿娘说的是,大郎秋里就要成亲了,且得备好些衣服呢。我预备把钱汇总后给大嫂,让大嫂做总理,我带着孩子们打帮手,阿娘看如何?”
张氏思索了半晌,点头道“你说的有理,你大嫂是亲娘,她亲手选料子,总是她的心意。只是,做衣裳还是你来吧。”
张氏觉得二儿媳父母公婆聚在,儿女成行,丈夫敬爱,是个有福气的人。大孙子成婚用的衣服,还是让二儿媳来做吧,也是沾沾婶娘的福气。
肖氏顿时有些为难,半晌没说话。
婆媳二人正说着,不妨郑氏就在门口,她忽然掀帘子进来了。
“弟妹,阿娘说的有理,大郎成婚用的礼服,还是弟妹亲手做吧。我还要预备其他的呢,弟妹就全当帮我的忙了。”
郑氏心里很难过,但她知道,儿子的终身大事不能马虎,她是个没福气的寡妇,不能让大郎也沾了自己的晦气。故而,她强压住泪水,还要请肖氏帮忙。
肖氏知道大嫂心里难过,忙劝道:“大嫂眼见儿媳妇就要进门了,明年得了孙子,大嫂也算苦尽甘来了。”
郑氏听到这话,也笑了,“那就承弟妹吉言了。”
婆媳妯娌三人商议了一会,把李承祖成亲要用的东西大致定了下来,只等过些时日,统一采买。
且不说李大郎的婚事,只说豆娘三姐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了一会门,立即在庙前街这一代五六个胡同里有了反响。众人都知道李家新收养的那个女儿长得极漂亮,只是都13了,急着说亲。
一时,有些糊涂人家就有了糊涂想法。
隔着两条街的路桥胡同里有一户人家,家主姓彭,单名一个刚字。彭刚父亲原也在衙门里当差,因犯错被革职。到了彭刚这一代,家里没有正经差事,只能从郊外贩一些时蔬送往酒楼,风里来雨里去,家里条件一般。
彭刚的婆娘于氏是个泼辣货,专爱占人便宜,整日闲磕牙,东家长西家短。夫妇二人养有2子,老大都18了,还没说亲,老二14了,按理也到了说亲的年纪。
于氏听说了豆娘的事,顿时蠢蠢欲动。
按于氏的想法,那豆娘都13了,一般人家这么大年龄,早就说亲了,再不说亲,只得在家当老姑娘。不过,这女娘虽说年级大了些,好在长得好,李家又有正经差事。说不得,她能捡一捡这便宜。
于氏说干就干,第二日就请了个媒婆,舍命般出了3钱银子,让媒婆上门提亲。并交代媒婆,等说好了亲,还有更多的谢媒钱。
这媒婆听她说的天花乱坠,以为两家相互有意,想着等说好了亲再要谢媒钱。信心满满登李家门去了。
媒婆一进门,拉着肖氏的手就一叠声的道喜。
肖氏一听说是彭家来说亲,立即心里不喜。她是听说过于氏的名声的,原以为不过好吃懒做碎嘴而已,没想到办事情这般不靠谱。好歹先找个相熟人家的妇人上门探探口风,等两家都有意了再谈下一步,哪能一上来就让媒婆来的。
张氏这时候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大妹子啊,大老远的来,进屋喝口茶,咱们一起说说话。她们小孩子家家的,和咱们说不到一起去。”
媒婆忙道:“老嫂子好啊,老嫂子这般知礼,家里孩子定是好的。”
等张氏细细说明了,媒婆才知于氏这傻婆娘坑了她。顿时气急,忙道歉:“老嫂子原谅则个,是我冒失了,原该问清楚了再上门的。”
张氏仍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