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分配模式
尽管料器葡萄的生产是一个需要十几道工序,很缓慢,很精细的过程。
但东花市街道的生产社毕竟已经把摊子撑起来了,还成功出品了一批合格的产品。
这就说明生产已经上了轨道。
那么宁卫民作为生产社的实际出资人,以及买断了所有产品的唯一客户。
要求生产社的职工们临时加加班,用现成的东西赶出两个急用的产品来救场,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更何况凭借初战告捷的市场反应,宁卫民对高端工艺品的市场前景愈发看好。
在要求生产社职工们加班的同时,他还底气十足的宣称会继续支持街道招工扩大生产规模。
并且还给当下每个职工按正式工和学徒的区别发了二十元、十元不等的奖金,以作鼓励。
于是乎,生产社的职工们就更无怨言了。
反而被他煽乎的热血澎湃,斗志昂扬。
无不认为来自外企的新后台果然财大气粗,资金雄厚。
生产社应该不会重蹈覆辙,轻易倒下了。
所以英国夫妇的问题还真不是什么紧要的问题,小魏和小孟的工作纰漏,很容易就被弥补上了。
真正的问题,反倒是一鸣惊人的料器和仿生瓷的丰厚利润上,宁卫民应当如何面对新的局面,协调与均衡各方各面利益需求。
不用怀疑,首先明确的一点是,懂得利益与人分享是一个商人必须具有的素质。
要知道,商场里有一个“811”的利益分配的原则就很能说明问题。
那是商场中,大多数人已经达成共识,都比较认可的一种分配模式。
这个分配原则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说如果一个商人赚了十元钱,就要有八元钱分给关系户。
然后一元钱分配给身边掌握机密的幕僚们。
最后剩余的一元钱才能装入自己的口袋。
看似不公平,但其实很公平,因为这些钱都是用来培养生意场上的利益同盟的。
一个商人也只有利益同盟足够强大,才能保障他心无旁骛,顺风顺水的赚钱,遇难呈祥。
否则他的事业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很容易败落得无影无踪。
说透了就是一句话,生意的利益并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平衡。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说“吃亏是福”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心里话,其实宁卫民一点都不排斥别人沾他的光。
只有财散,人才能聚,人聚了,财才能再来更多。
这才最理想的商业运转方式,能细水长流的良性的循环。
不过蛋糕毕竟是有限的,那么基于实用性的原则。
给谁不给谁,给谁多些给谁少些,就成了一个带有技术含量的选择题。
给的对象要是不对,于自己事业毫无帮助,或者帮助不大。
那属于智商欠费,白白吃亏。
分配方式如果不合适,又是情商不过关。
不但没法取悦合作伙伴,让人家承情。
反倒还会起反效果,大大的得罪人呢。
至于眼下这件事该怎么去做。
毫无疑问,找上门来跟宁卫民开口的刘主任,他的要求肯定是要优先要满足的。
这不但是因为天坛园方是宁卫民深度合作伙伴,彼此的利益牵扯太深了。
宁卫民想办任何事儿,无论于公还是于私,都需要天坛园方的鼎力支持。
更为关键的是,其实宁卫民本身也早就惦记着,能借助天坛公园的零售渠道,把自己独家的工艺品卖遍整个园区呢。
而不是像如今这样,他仅仅守着一隅之地,坐等外国人溜达到这儿自投罗网。
其实宁卫民之所以一直都没开口,除了忙饭庄的事儿以外,也是在等一个合适机会。
事情总有个轻重缓急嘛。
他原本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