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五章:历史的惯性
得知太原城沦陷之后,马铮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倒不是因为太原城丢了,而是丢的时间让他无法接受。
关于太原城被日军占领这件事本身,马铮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能接受的,毕竟太原沦陷那是迟早的事情,这一点毋庸置疑。
尽管有铁血团在北线牵制日军,且日军各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但是二战区在忻口会战之后就已经被打的丧失了战斗力,日军兵临城下那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
更重要的是,太原保卫战不管是从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是作战策略上,二战区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就拿兵力来说,明明知道日军有大批的援兵抵达,但是阎长官却没有将晋绥军的主力留在太原城,仅仅只是留下傅宜生所部的两个师,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部队,总兵力不过三万人。
反观日军,第五师团、第20师团以及第109师团,所有野战部队加起来超过了五万人。
而眼下正是日军兵锋最盛的时候,其对战国军的伤亡之比为五比一,也就是说就战斗力而言,一个日本兵完全可以正面硬憾五个中国士兵。
如此一换算的话,对方五万人至少能和25万国军战成平手,而战区方面仅仅只用了三万人阻挡日军攻占太原城,这不是在痴心妄想吗?
再说防御策略方面,二战区也存在巨大的失误。
原本太原城的防御工事还是比较坚固的,如果守军固守城池,城破之后再打巷战的话,多少还是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的。
但是二战区的长官部看到太原城西、北、东三面环山,且尚有一定的军事工事,认为利用现有工事仍可再战,因此太原保战得以迅速展开。
阎于11月2日在太原绥靖公署中和斋会议厅召开了第二战区高级将领会议,提议相继固守省会太原,黄绍竑、卫立煌等均持异议,会议开至深夜仍相持不下,终因阎锡山一再坚持,固守太原的提议才得以勉强通过。
之后,太原城防司令傅宜生召集连长以上军官开会,会上通报了守军的守城战略是依城野战,在野战部队配合下努力杀敌,完成固守太原的艰巨任务。
也正是这个依城野战的计划,最终将太原城葬送敌手!
依据依城野战计划的本意是,中国军队决心利用太原既有阵地,拒止敌人,等增援部队到达后与敌决战。
但问题是,你的有援兵才行!
由于黄绍竑、卫立煌先前均对依城野战计划不以为然,故对计划部署并不十分热心,为保存实力难免敷衍了事,其中黄绍竑回京述职先期离晋。
恰在此时,东线、北线撤下来的中国军队立足未稳,即被尾随而至的日军冲散,所以大批中国军队相继南撤。
至此,依城野战计划付诸东流。
此外,日军经过一系列的作战,优势显现,守军败像已露,坚守太原本就不现实。
在平型关、娘子关、忻口诸战役中,包括中央军、八路军、晋绥军、西北军等均能团结一致,抗日御侮,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尤其是在忻口战役中,日军伤亡两万余,已有败退迹象,使日军一度被动。
然而,日军在娘子关战役的胜利,也完全扭转了忻口战场的不利形势,中国军队却因东线受威胁而不得不全线撤退。
忻口中国军队南撤后,日军便尾随而至,并迅速将南撤的中国军队击溃,开始集中兵力进取太原。
随后,日军便猛攻太原东北城郊,虽被中国军队多次击退,日军在武器装备、士兵素质上均优于中国军队,这在忻口、娘子关、太原保卫战中均有表现 。
此外,日军拥有攻城的重型武器,且飞机助战。
在太原保卫战中,日军密集的炮火总能对中国军队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在重要街道的争夺战中,日军坦克往往能出奇制胜,迅速平定局势。
鉴于平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