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拖油瓶 20
季锦堂掌控大局。霍克不常来,也是个甩手的。因为他们精盐的工艺更为先进,出来的盐面洁白不苦不涩。面粉厂生产的白面与洋面一样的细白,而且麦子因为新鲜,面粉味道更香醇。两种产品深受高档餐馆和富贵人家的喜欢,销路一直非常好。
唯一的粮食收购偶尔受限,因为产量低,还受天灾影响。冰兰让季锦堂招了一大批流民在周边开农场,民国时期的流民很多,只要有天灾就能看到源源不断的要饭花子。荒地草泊非常便宜,而且政府支持开荒种地,连年的战争灾难国内最缺是就是粮食。
只要有粮食就有劳力,大家活着仿佛就为肚皮。一个秋季和一个冬天,大片的土地被开垦,低处是水田,高处是坨地。坨地种红薯大豆,洼地种高粱水稻。
第一年种植冰兰几乎跟了下来,水田不缺水,坨地不被涝,即使是生地,水稻的产量每亩都到了六七百斤,坨地的红薯大豆更是丰收。雇工得到了吃不完的红薯豆子高粱,能吃饱饭他们愿意扎根下来。
稻谷进了进口的打米机,出来白花花的大米,大米做出来的饭香甜软糯,那一顿所有人都吃撑了。没用王氏说季瑾堂就让人送来了几袋子新大米。
随后大米被推销到各大饭店米粮店。这一季让季瑾堂大赚了一笔,他也明白了冰兰的意思,想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就得解决源头。冰兰适时拿出一批粮种想对几个村镇进行粮种改良,放弃原来自己留种的习俗,改用她的。解决季瑾堂小麦源头,也解决部分农民的口粮。
农民惯有的思维和习惯很牢固,有的配合,有的拒绝。季锦堂有了自己开荒的经验对改善当地粮食产量是有信心的。通过打通的关系找国民政府主管粮食的要员才搞定了一个县的播种试验。季锦堂保证亩产增加一半,百姓也要保证粮食留下口粮只能卖给他和国民政府。合同五年,土地主人这回相信了。
拥有土地的更多是当地地主,村民手中的土地很少,几乎都是佃户。不过这样也好,只要村民好好种,高产是没问题的,这是冰兰对他的保证。
冰兰也的确进口了粮种,此时小麦最好的产量不过三百斤,想要到五六百斤不是不可能。玉米高产更好办到。
合约很详细,冰兰在这一年农耕播种收获的季节几乎泡在外面,上学也成了偶尔的事。北方一年两季粮食,水稻一季。
深秋播种冬小麦,第二年夏季收获,亩产六百!没用季瑾堂动员,周边的县都想参与玉米的种植了,玉米种就赚了一大笔钱。签约这个县收获的小麦被国民政府收去推广高产作物了。季瑾堂没拿到粮食却得到了一笔奖金和收购合同。
第二年面粉厂一下子收上来大批粮食,季瑾堂不得不再加机器提高产量。新鲜优质的小麦粉再次受到热捧,玉米面玉米渣各粮店都来抢定。
驻军也成了加工厂的大户,季锦堂的农场不断扩大,他的人手也在扩大。几年间季锦堂积攒了大量资本,买了汽车,建了洋房。捐资建校,建免费食堂,为上不起学的学生提供学费生活费。并资助了一批留洋的学生,其中就有李喜敏的儿子。
李金辉终是不甘还是要出国,国内的水平太有限。少年有抱负,他是自己来的,来找季锦堂,他想借钱,季锦堂不需要还,只是在资助生里多加了一个名字。
而李家两位老人先后故去挽救了李家姐妹,没了老人兄弟分家,作为家里的老四,李喜敏分到了那个书局却没分到房子和其他家产。
冰兰已经无所谓了,她在布置季锦堂建的小洋楼,以后那里就是她的家了。冰宇一上中学跟小宝搬到了安书青的院子。在王氏那边兄弟俩干点啥都不方便。冰宇喜欢与季瑾堂做事,小宝是吃货,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对做饭有了兴趣。跟着冰兰学了一年做得是有模有样,后来干脆兄弟起火不去王氏那边吃了。
王氏有些怅然,怎么一个个都走了?幸好还有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