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泉涌
是嘲讽或一些打油跟风。】
【从来感觉到古文诗词距离我们这么近,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会写诗了呢?甚至连一篇文言文都读不懂,何况写出佳作。】
【难回往惜。】
【……】
是的,从什时候正统地道的华夏文学开始没落呢?
学生们不再叹气韵悟风骨,而是主抓主题情节结构等东西,不是说这个不好,而是灿烂了几千年甚至更长的华夏文学已经衰落了。
是宋以后的蒙古帝国西夏金国元朝等战争?
是封建皇权统治的政策结果?
是近代的外敌入侵战争?
世界其他文学的文化侵入?
是现代的教学体质变革?
以上可能性都有。
不止网络上国民们在讨论,文人们也在思考,国民们讲的都没有错,但比起没落的文学作品,他们还惊讶于文学界渐渐丢了真正精髓。
文人的诗从来不止风花雪月,他们有的满满爱国之情,有的体悟民间辛苦,有的抒发自己的志向,有的歌颂精神,有的反省自身错误……风骨是对华夏文学作品内容和最基本要求。
不少文人是宁死不屈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
他们还惊讶在近代面对外来入侵时,华夏的百姓竟然表现得如此的懦弱和麻木,国家和百姓一开始只有不断妥协,到了后期才显示出自己的骨性来,出现文人们以笔救世。
在现代,文人们可以学着去理解直白简单的现代作品文学,非常惊讶百姓们都会识字读书,赞美现代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国民平等。
但他们还是有些难以理解或者困惑很多文字的意义——连娱乐他们都可以试着解释,造假摸黑谣言恶意评判……满纸荒唐言不能成为主流。
有文字的都属于广泛文学,文学应该多出现一些有保留意义的作品,风骨和正气是人们更应该看到和学习的。
因此,他们才来京都找寻答案。
辛弃疾&王羲之&苏轼&王安石&柳宗元&仓央嘉措等一干文人:“愿华夏新一代的文人们,操守重拾,风骨重塑。”
**
作为灵异部门部长,司东旭在京都亲自接见了不少批古文学家们,请他们住在充满京都特色的大大小小四合院中,以最好的礼仪招待。
因他的相貌现在变得非常年轻,得到很多祖宗们夸奖‘年少有为’。
司东旭:
……受之有愧。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留下绝笔的陆游对这一路上的见闻那是非常开心的。
虽说南唐已经灭了,但华夏大陆的百姓们安居乐业,衣食住行可比他们以前好多了,他死之前一直惦记着这个,睁眼看到世界变化,别提有多兴奋,潇潇洒洒又写好几首诗。
灵异部门:“已收录,学生们再也不用担心未来的教材和未来的考试点老重复了,没学期的月考换着来都保证够。”
同学们泪流满面:“谁会担心这个?”
司东旭邀请名人们参加‘高校文集会’,可以看一看当代学生们,又能让他们学习一些东西,说不定能够找到还不错的学生。
部分名人同意了,院里少不了笔墨纸砚,王羲之甚至写了一篇荀子的《劝学》,送给当代学生们,草圣张旭文圣欧阳修等也纷纷留下笔墨。
灵异部门特工差点激动出心脏病。
当文人们提出想见一见清朝皇帝时,司东旭一点都不奇怪。
他们可以去清东陵,但辽宁省沈阳市的清祖陵还是少去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