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那个影帝兼导演的顾焰先生, 从前曾在之华大学读过一年的国文,据说当时也参加过戏剧社, 算是戏剧社的老前辈了。因孟兰亭的毛笔字漂亮, 第二天,她就帮戏剧社拟了一份邀函,说:阳和方起, 万象更新。顾先生盛名,遍布宇内。知顾先生日常必孔席墨突,本不该贸然具书打扰, 但以泮池共墨之缘,恰又逢母校建校之庆诞,排一剧目,以为献礼,若得顾先生拨冗指教,则为我全体后进社员之莫大荣幸。殷勤相盼,若蒙回复, 不胜感激。
署名是之华大学戏剧社全体社员。
邀请函给了陈清清之后,因为自己本就只是挂名, 孟兰亭也就没再上心了。过了一周, 有天陈清清来找,说邀请函早早就送到了顾焰先生所在的电影公司, 但犹如石沉大海, 迟迟没有消息回复。今天几个同学忍不住找了过去询问,被告知顾焰先生这段时间恰好不在上海, 恐怕有心无力。
陈清清和徐凯旋等人很是失望,但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陈清清的父亲是松江的布商,家境殷实,性格活泼开朗,对孟兰亭很是崇拜,认识了后,最近几乎天天下课跑来找她,大多是和她讨论即将要演出的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时也憧憬地想象顾先生倘若答应前来将会是如何的欣喜。
孟兰亭和她渐渐熟了,也喜她的烂漫,见她沮丧不已,安慰了她一番,说这种事,不可强求,本以为这事也就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天,事情忽然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一年多前,从获悉弟弟失踪之后,她就委托周教授,数次在上海的报纸登载寻人启事。虽然无果,但始终没有死心,因这看起来也仿佛是唯一最有可能找到弟弟的法子了。
这次过来,从年后开始,她就又联系报纸,想再次刊载启示。但当时,被沪上发行最大的沪报、新闻报等告知,广告版面,无不排得满满,日期已经到了两个月后,只能排队。幸好周教授和报纸一个姓金的主编认识,拜托了一下,对方答应替她想法子插进去,安排一周的时间,约好今天,叫她过去送资料和广告费。
下午没有课,孟兰亭请了个假,坐了电车,按照预定的时间,来到了位于汉口路的报馆。
报馆原本应当是个忙碌的地方,但今天不知道为什么,进去,大堂里人很少,连接待处的女文员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孟兰亭向一个路过的男工人问了主编室的位置,得知在二楼左边进去最后一个房间,道了声谢,就上去了。
到了二楼,才发现楼下见不到人的原因。
报馆的人,尤其是女性,大约全都跑来了这里。七八个人,聚在主编室门外的那条走廊上。大家都朝主编室的方向探头探脑着,窃窃私语,神色显得有点兴奋。
其实和那位金姓主编约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但那间办公室里,显然还有别的什么客人。孟兰亭就转向边上的一个女文员,报上自己的姓名,说和金先生约好见面。
女文员似乎对她的名字有印象,哦了一声,正要开口,门里传出一阵脚步声,接着,门被人从里打开了。
孟兰亭和一个正从里面出来的男子,打了个照面。
这男子的年龄,介于奚松舟和冯恪之的中间,大约二十四五的样子,剑眉凤目,唇红齿白,梳着时下很流行的偏分头,穿了身款式新颖的奶油色西装,很是能够吸引人的视线。一双眼睛,尤其出彩,犹如含晶,顾盼生姿。
办公室里头,一道出来了好几个人,这男子仿佛是中心,被人簇拥着。他第一眼就落到了孟兰亭的身上,目光定了几秒,眼睛似乎微微一亮。
孟兰亭不认识这个人,但却觉得很是眼熟,仿佛在哪里看到过似的。
“顾先生,多谢今天大驾光临,配合我们在这里访问拍照。等稿子出来,我会先让您过目。”
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送客而出。
“哪里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