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北宋大相公 > 第三百八十八章 报告喜讯

第三百八十八章 报告喜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看,我的名字,我考上了,我进殿试了!”

“我也进了。走,咱们找个地方喝酒去,庆祝一下。”

显然,在现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能够从会试当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殿试,那就跟现代通过了国考是一样的心情。虽说进到殿试当中的人也并非是全部能够成为进士。但是,基本上录取率也能达到个百分之七八十。只要自己不在殿前失仪,说错话,应该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当然了,城墙下面聚集了无数的考生,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有信心但是没有考上,还有心中抱着侥幸心理的考生存在的。

他们的结局,自然就和通过考试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了,那些人都去吃香喝辣,基本上都想要今天大吃一顿来庆祝。而这些落榜者,基本上就是灰溜溜、失魂落魄的走在街上,准备回到客栈收拾行李离开汴梁了。

陆垚这边,在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榜单上之后,也就懒得再去看都有谁的名字出现在这皇榜之上。相比之下,他还是更乐意于看这些学子们不同的表情反应,可以说,应试教育算得上是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我国的核心录取人才的方法了。然而,这些落榜者,真的是他们的能力不行么?或者说,如果让他们做了官,当真就会比那些名列前茅的人要差么?陆垚觉得未必。

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而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充实它。隋朝之前采用的“察举”、“任子”、“纳资”及“九品中正”等一系列选士制度此时也充分暴露了它们的弊端,例如隋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将选人的大权掌握在地方中正官的手中,仕途完全为豪门所垄断,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也加深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广大下层知识分子渴望打破此种局面,跻身上层,参与政治,分享权力。因此,科举制的产生正是为了选拔大量人才,将选才的权利收归中央,解决官吏缺乏,同时缓解阶级矛盾而产生的。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选“士”制度,一旦选士成功,被选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前景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变。因此尽管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有一套十分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蕴含着极不公正的一面。

一方面试题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试内容的死板、冷僻,并不能真实综合地反映人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或是机械教条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由于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和应试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学习风气日盛,广大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书卷,不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只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甚至忽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另外由于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跃龙门而出人头地,不少人便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寄希望于徇私舞弊,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良知。所有这些都背离了科举和应试的初衷。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