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蜀山悬剑传 > 第二百一十一章 掇山理水

第二百一十一章 掇山理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隔壁的园子也是经典的园林,咱们一边走,一边讲。”

小沙弥带三人步入另一个庭院,微笑施礼道:“徐居士,你们先请,我在这里等候师父,一会儿再与诸位汇合。”

道别后,徐太傅指着这个庭院道:“这片园林是了空禅师未出家时的作品,当年落成时,也是名动洛阳,连武曌皇帝也是流连忘返。”

白郦二人兴趣大增,尾随太傅入园赏玩。

徐太傅道:“‘掇山’起源于古典园林‘囿’中的‘台’,‘台’是高山的象征。

神话传说,东海之上有蓬莱、东瀛、方丈三座仙山。三座仙山诡秘绮丽,虚无飘渺,随风来去,若隐若现,云霞藏其面貌,海浪掩其形迹,只有道行深厚,根形方正的仙人,才能登上三座仙岛,见到仙子。

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逢盗之处也。’

始皇帝入海求仙自然无果而终,于是退而求其次,在宫苑中仿照着三座仙山,挖池筑岛,修建兰池,形成‘一池三山’的格局,正式开始了园林中的‘掇山’匠法。

而用真正的石头堆山,始于汉朝。汉武帝开凿了太液池,‘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建章宫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兰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太液池“周回千顷”,都在模仿浩渺沧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山水诗画的潜移默化,‘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叠山立峰的掇山匠法渐成风格,风行于天下。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天渊池,宣武帝于池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

隋唐之后,以‘拳石勺水’象征山海,从此,‘移天缩地入君怀’。隋炀帝在洛阳西苑‘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深数丈,其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三百步’。本朝大明宫内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池水浩荡,中有蓬莱山独峙’。

流风余韵,绵延至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