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希望九泉下的兄弟们知道我意。" 所有人哭嚎不已,阵亡将士的父兄子弟见了,都纷纷主动要求从征“上报国家,下为死者雪冤"。 牛哇,旧社会里这种动员能力,数值怎么也得有个99+。最难得的是,朱棣基本上每个作战阶段,都会给底下人发表演说,鼓舞加点。 明史里,说宁王朱权投靠了朱棣后,干了这些文章的活计。 但up个人觉得,抬举他了,朱棣的很多发言出发点都很私人,也比较临时,没具体打过仗的,很难有感而发——而且他后来五征漠北的誓师发言也很激动人心。】 朱权连忙说:"此事应该是四哥的功劳,明史的问题很大!" 朱棣此时已经贴心地把卷轴重新卷好,又塞回了衣服里,抬头笑道:“也许是我们兄弟两一起想出来的呢?" 然后,他肃容道:“也或许,根本就不必想。当是时,见 了那样的场面,谁又能忍住,不说些肺腑之话呢?" 众人:". 这话,难道不还是在说,都是你的功劳吗?!可恶,为爹报恩是假,为国效力也是假,报仇雪恨才是真的吧! 【任何一场漫长的战役,都少不了笔杆子的活,文字和语言可以唤醒人自己都想不到的潜能。 明朝后来把文臣派到军队里,目的都是查贪污腐败,实际上,这些文臣若是能干政委的活,深入基层,用浅白的言语去给士卒们鼓气,教士卒习文识字,让他们正确认识到为什么打仗。 那一个文臣真是派的太少了,应该派一群。 文武搭配本就不冲突。 朱棣也不必又当爹、又当妈了。】 朱棣愣了下:"啊?" 文臣还能这么用吗? 不止他愣了,老朱也愣了,将军们也愣了。 接着,他们集体看向现场唯一的文臣。 蹇义。 蹇义被这么多火热的视线集体注视,脑门上都冒出了点虚汗。 "陛下,臣觉得,这中间有难处……还得从长计议……"朱元璋没有理他。对方正问傅友德:"你觉得怎么样?" 傅友德捻须:"不得不说,虽然之前没有想过,但如此一听,是好的,可也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燕王之所以让人信服,乃是因为他率领着士兵,当先冲杀。文臣自是可以教大家读书习字,但是,要让大家信服,恐怕,读书习字是不够的,还得上战场啊!”傅友德不愧是老辣主帅,一下子就指出关键。 这回,朱元璋也“啊"了一声,神情也从兴奋变成叹气:"你说得有理啊,叫文臣上战场,太为难他们了!" 此时,反而是之前觉得难以办到的蹇义,一股意气直冲胸臆。 “陛下休要小看文臣!臣刚刚推拒,是怕误人子弟,却不是害怕战场。古来如此之多的边塞诗,莫非不是文人所写吗?上战场一事,臣可以!" 他甚至举了之后的例子: “君不见,于谦,王骥,王越,都 是文臣吗?” 将军们:"……" 咋回事,你们还想咱们的饭碗给抢了是吧?他们暗暗地看了蹇义两眼。 朱元璋又笑了。 他那张脸上的表情啊,变化速度之快,就像是刚才的叹气,全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