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各方
荀子是赵国人,虽然他游学天下,并且常年在稷下学宫做祭酒教书育人,不在赵国,但对平原君赵胜,他还是见过的。 虽然眼前之人看着,跟他以前见过的高冠贵衣的王弟、王叔颇有不同。 平原君涕泪肆流,哭嚎哀求的声音响彻四野,吸引来了许多做工的黔首和追随荀子而来的儒家弟子的侧目。 平原君全然不顾自己失礼于人前,将自己最狼狈的一面让人看到,以显示暴秦之无道。 平原君自觉自己表演的挺卖力,可惜,看的人中,黔首们都是看个热闹,跟随荀子的学子们,就是纯粹好奇被一看就很吓人的秦骑兵带来的人是犯了什么事,倒是没有往同情上面去靠。 在秦国待的久了,这些学子们也都发现了,秦国看着挺刻板的,但这种刻板下的国家就很条、很顺,丁是丁,卯是卯,没有人情味,但也很少冤假错案。 这就是秦国推崇的法家治国下的社会了。 平原君从穿着上,一看就是贵族,还是大贵族,围观的学子们都在猜测他到底是犯了什么事才能得到秦骑兵的如此待遇。 荀子挺为难的,平原君拉着他的袖子哭嚎,要是在赵国或者在齐国,荀子还能问候平原君两句,然后依靠自己的面子将人暂时留下。其他国家是君王为大,在秦国,则是秦法为尊,贸然截留秦王要要的人,是犯了秦律的。 他现在是在秦国,既然他人在秦国,就要遵循秦国的法度,秦王要的人被他截留下来,那他就是在挑战秦王的威严,挑战秦法的权威,荀子不是不敢,也不是不能,而是没必要。 秦王又不是要杀平原君,秦王是要请平原君去做客的。荀子是要参加秦国的朝议的,对现在秦赵两国的局势,荀子心里门儿清,从荀子学的礼上来说,韩国固然不对,赵国,也没占理到哪里去。 而且,从他在秦国这两年来看,秦国,在秦法的规束下看着很死板,但其实秦国非常包容。 这一点,从秦国能毫无芥蒂的重用外国人才和接纳异族、接纳他国人就能看的出来,秦国,是真的做到了海纳百川的境界。 甚至韩人无信,秦王都能特下王令,让秦人继续对归秦的韩人一视同仁,秦王的胸怀,可见一斑。 若是果真秦国无道,平原君遭受的是无妄之灾,让荀子遇到了,荀子定要去找秦王辩论一番的, 但现在嘛,荀子对平原君说:“平原君何故做此姿态?若是秦王慢待平原君,或是平原君有性命之忧,老夫定不会坐视不理的。”说罢就去看轻甲裹身的骑兵百夫长。 骑兵百夫长冷硬着一张脸跟荀子行了一个冷硬的礼,然后一挥手,后面的骑兵卒将平原君抬上马,在平原君哀嚎声中飞快的向咸阳宫奔去。 看的学子们眼冒绿光:"这马,也太神骏了吧?这就是在西域马场养出来的良种吧?" 另一个学子也一脸歆羡道:“你们看到没,这百人骑兵身上穿的甲衣都是一模一样的,看着崭新的很…" 有一个学子皱眉:“你们没听到荀子叫他平原君吗?看这人装束,这人很可能是赵国的公子平原君赵胜啊,秦国…怎么能如此对待一位公子?" 怎么一个个的眼睛都盯着秦国的马和甲衣?秦兵卒如此对待一位公子,还是他国公子,难道就不怕引起他国不满吗?秦国…果然野蛮。 众学子面面相觑,都去看荀子。 荀子好似没听到他们的议论,也没看到他们的疑问一般,只丢下一句:“眼见非实。”就继续去巡视学宫的建造工作了。 两年了,秦国的渭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