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大节集会
初平元年,正月。
征北将军、冀州刺史王耀兵分三路奇袭乌桓,因为保密到位,征伐军开至乌桓大寨外都未被察觉。
所谓事成于秘,何况汉军各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奇袭之下征伐军大获全胜,斩敌数万俘虏夷人近十万,且成功讨取了乌桓王蹋顿以及一众王公贵族的首级,彻底将乌桓部族从大汉北域外抹除,使得边疆百姓再无需担忧被异族残杀掳掠。
此消息一经传出,登时便在汉境内掀起轩然大波。长期在领地上埋头苦干对外界以低调行事的太原侯王耀,也再一次成为众人热议的风云人物。
黎民百姓自然无需多说,对义公将军那是交口称赞,绝无半点诋毁。
而各地的封疆大吏、现有的诸侯军阀们,对此消息的态度就显得有些微妙。
乌桓虽然不是什么太过强大的劲敌,可好歹也坐拥近三十万人口,族中可以派出作战的男丁也有十余万。
尽管个体素质不高,但毕竟量摆在那去了,可以迅速集结十几万大军的乌桓,俨然已经不比汉境内一方寻常势力要弱,甚至可以说一般的诸侯绝对不是乌桓的对手。也正因为自身实力不弱,乌桓才能在匈奴鲜卑没落后,承继草原霸主的地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民皆兵的部族,却被王耀悄无声息的给迅速灭了,双方真正战起来的时间还不足五六天,这如何不叫众诸侯惊恐?
王耀今日能轻易灭杀乌桓,明日就能轻易灭杀他们,大员们又岂能安心?
一时间对于王耀铲除乌桓这件事,各方势力褒贬不一。
袁术、曹操、刘表、孔融、刘焉、
马腾、黄琬等大员对出兵伐夷高度推崇,尤其是袁术曹操二人,更是丝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他们一个跟王耀私交甚好,一个则打心眼支持讨伐异族,自是满口称赞了。
至于一心拉拢王耀的董卓董相国,更是提议直接把王耀进封为大将军,只不过这个提议很快又被他自己收回了。
而袁绍、桥瑁、孔伷、陶谦、张超、袁遗等大员则对王耀讨伐乌桓心生不快。不过因为还在与董卓交锋,绝不能触怒王耀使得大计徒增变数,故此这一众诸侯只是私下蜚议王耀,并未公开在明面上表示不满。惟有喜好清谈高论的孔伷明确表达了他的愤慨。
在孔伷看来,大汉乃是天朝上国,似如乌桓匈奴之流都是帝国的藩属。
哪怕后来这些臣属叛逆了,甚至调遣军队前来侵扰汉疆掳掠边民,但那也只不过是还未懂事的孩子在胡闹罢了。作为天朝上国作为蛮夷的主君,大汉绝不该随意出兵征伐藩属,最多不过是派人去教化,直接动武实在有辱斯文,诚非仁德君子该行使的王者之道。
不过随着这番言论的流传,孔伷并未如他期许的那般受到众人赞扬,反是其麾下有几员将校觉得主公愚蠢至极,事后没多久便接连请辞而去。
有支持者有反对者,自然也就有对此毫不在意之人。孙坚、王匡、丁宫等距离汉北较远的军阀便对此没有任何意见。首先他们自身就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再者常言远交近攻,他们与王耀隔得远,就是对方想对外扩张一时半会也碰不到他们。与其跟王耀交恶,还不如交好。
——————
并州,州府晋阳城。
此际刚至大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道上来往过路之人无不笑容满面,便是遇到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停下相互行礼问候,在这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整座城池都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氛围。
本来过年就该欢喜,何况乌桓被灭,从今往后汉域以北之外都再也不会有游牧部族的身影,这如何不叫人喜悦。
喜上加喜,实在让人笑得停不下来。
边境賊患,一直都是大汉边民绕不过去的话题。无论各地是否有防备,每年都还是会有人惨遭毒手。
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