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约定
“而大旱之后往往伴随着蝗灾,史书就有记载这个,蝗灾好解决。但是瘟疫不好办呐,到时大汉死尸遍地,十室九空,粮食没人生产,可能会极度缺粮。”
荀彧现在已经不是担心了,而是心累了,一大堆天灾都不是人可以解决的,指望现在的朝廷,还不如自己解决呢。
荀攸缓了一会才道,“就算会发生这些,也是一两年之后的事情了,目前能做到的抓紧时间防备。”
“确实,公达认为现在朝廷情况如何?”袁绍又问向了荀攸。
“眼下陛下痴迷于玩乐,朝内宦官专权,赋税屡屡加重,大批百姓到处流亡,恐怕不是好事。”荀攸评价的很中正。
“其实最惨的还是这些百姓,目前生活下去的希望只能寄托于这些须有的教派,文若,你说为什么要向征税,征税是应该给朝廷的当权人中饱私囊对不对?”袁绍问向了荀彧,希望改变荀彧忠心于朝廷而不是应该忠心于这个民族的看法。
“当然不是,向百姓征税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个天下。”荀彧反驳道。
“对,所谓的征税,自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为民众服务的,对不对?”袁绍继续质问。
“这,对。”荀彧想了想现在的朝廷。
“既然是为天下百姓服务,为何现在屡屡加重税收,不见用之于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在看看这个朝廷从上到下,个个肥头大耳,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中饱私囊,疯狂敛财,你是忠于这些剥削百姓的人而已,你不是忠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你这种行为说白了也是参与者,参与到了剥削百姓的行列当中。”一句话说的荀彧冷汗淋漓,坐在那里呆愣。
荀攸见状也是担忧的看着荀彧,他年长荀彧六岁,自然看得出来荀彧忠于汉室,以目前大汉的局势来说,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已经集齐了灭亡的所有因素,说不准哪天汉室灭亡,荀彧就会跟着一起尽忠。
荀攸赶紧转移话题,“民间也是教派林立,刚才和钟繇回家时碰见了什么太平教的信徒在传教,说来也是奇怪,他们说加入太平教,就会得到大贤良师的庇佑,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
袁绍闻言一愣,此时的张角传道已经七八年了,没想到已经传到洛阳了,看来得抓紧时间布局了。
荀彧目前三观尽毁,正在努力重建当中,“多行善,少行恶。这不是好事吗,奇怪什么?”
“奇怪就奇怪在他们在场中立起来一个大贤良师雕像,这雕像日长一寸,所有人都站在雕像身边,看见它确实在长,实在是令人惊奇。我和钟繇看了半天也看不出端倪。”荀攸想了想当时的场景。
荀彧听完也是思索半天不解。袁绍却是笑了,“小把戏而已”
“哦?本初何解?”荀彧荀攸看向袁绍。
“是黄豆种子,这雕像下面肯定埋了很多黄豆种子,若是种子膨胀发芽,力道足以拱起这座雕像。使其日长一寸。”
“只要每日清晨浇上大量的水即可,而泥土周围是不是颜色也比周围的要深。”
两人听完仔细一想,才反应过来,“原来如此,本初观察细致。”
“本初果然聪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攸实在是佩服至极。”荀攸已经对袁绍佩服的五体投地。
此时天色已晚,三人用完膳后继续交谈,彼此都受益匪浅,和荀彧谈耕农林牧,和荀攸谈朝廷内外,对答如流,三人只觉越谈越投机,当荀攸问道袁绍年后如何时,“今朝廷闲散,陛下也迟迟不立储,以至于宦官专权,在洛阳为官难有作为,绍准备外派做官,真正为百姓贡献一点力,造福一方。”袁绍朗声说道。
荀攸看的仔细,“确实,如今宦官与党人互相争斗,所料不差的话,马上何进也会当权,此人乃屠夫出身,性格犹豫不决,但好在能听士人的谏言。此乃其一。连年天灾人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