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判处
待刘辩说服灵帝,回去找桓典、崔钧、刘虞时,三人还在审讯其余的王芬同党。
说实话,想要真正弄清楚究竟有谁参与了王芬的同谋,其实并不是容易,因此王芬事先就已经告诉众人,试图一己承担下所有的罪过,使众人免罪,因此似栗攀、耿武、闵纯、李历、程涣等人在被虎贲军抓住后纷纷求饶,皆称是被王芬欺瞒,包括此前作为王芬信使去拉拢曹操的许攸。
因为曹操的举报信,许攸也是桓典与崔钧唯一可以确认参与了王芬阴谋的士人,因此连刘虞都没有开口为其求情。
刘辩到了后,将灵帝的回覆半真半假地告知桓典、崔钧、刘虞三人:“……父皇言,若余众愿当众举证王芬,立书为据,可以免除株连。”
这次桓典与崔钧倒没有说什么,唯独刘虞面色有些凝重,毕竟他也已经意识到,当今天子是要通过王芬之事,狠狠削弱‘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天下士人领袖的声望。
刘虞乃温仁君子,不屑与人相互标榜、相互吹嘘,因此他并非、也拒绝成为其中之一,但在他看来,这些人也并非个个都是空谈、清谈之士,其中亦有真正的俊杰、人才,而现如今天子似乎打算一棒子将整船人全给打翻,这让刘虞有些担忧。
一是担忧天子因此掀起第三次党锢,二是担心天下士人的反抗。
当然,鉴于灵帝还未开始将王芬一事扩散到整个士人,刘虞此刻也不好急着去劝说,只能将两种担忧埋在心底。
至于他支不支持,只能说他选择沉默,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毕竟灵帝的这份‘仁慈’,实则是也是为了让王芬坐定谋反的罪名。
当然了,即便是要‘宽恕’几人,也不能都宽恕了,那些情节恶劣的,还是陪王芬、陈逸一起上路为妙。
没错,说的就是许攸。
历史上,王芬的图谋意外被太史令王立妨碍,他惧而自杀,也算是让这件事告一段落,阻止了朝廷再深入追查,波及到其余士人领袖身上,说句客观的话,这王芬也算是有骨气的。
然而这个许攸,却拍拍屁股逃了,数年后投奔了袁绍,后又因为家人犯罪遭审配问罪,怒而投奔曹操,向后者献了乌巢之策,结果因为恃功自傲,被许褚愤而杀死。
这种有才无德的小人,刘辩可不会为其求情,既然桓典、崔钧表示应当诛之,那就诛呗。
片刻后,待桓典与崔钧将灵帝的态度告知那一干王芬同党,似栗攀、耿武、闵纯、李历、程涣等人在稍一挣扎后,都纷纷选择举证王芬以求活命,唯独平原名士襄楷拒绝。
他感慨道:“王刺史此番祸事,因我而起,我岂能背弃他而独生?”
“很好。”
刘辩抚掌称赞,旋即挥手示意虎贲士将襄楷带下去,列入株连的名单。
说实话,其实他对襄楷也不陌生,知道这是一位正值之人,但很可惜,他对他并不感冒。
随后又问到司马朗,这位‘司马八达’之首,司马懿的长兄犹豫的时间较其他人更久,于是刘辩不耐烦地催促。
他同样知道司马朗是个人才,甚至于,司马氏八兄弟各个都是人才,尤其是司马懿,然而当年看这段历史时,刘辩就对司马懿没有好感,同时对星落五丈原的诸葛亮报以极大的惋惜。
因此当司马朗犹豫的时候,刘辩斜睨着他,心中暗忖:要是这小子嘴里敢迸出一个不字,就趁此机会收拾了司马氏一家。
可惜,也不晓得是否是感到了杀机,司马朗犹豫半响后,还是答应举证。
期间问到麹义时,发生了一些变故,因为张郃当场就认出那‘麹义’并非麹义本人,指着那人叫道:“此人非麹义!”
桓典、崔钧大惊,忙问张郃:“你可看仔细了?”
张郃信誓旦旦道:“我此前见过麹义,绝非此人!”
桓典、崔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