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人生流浪 > 821、白狼(兰)人

821、白狼(兰)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然而,时至现今的第二十一世纪之初,保存在琵琶曲集中共有4部记载了这部作品。虽然各版本的标题、分段有所不同,但从乐曲表现的内容和音乐上看却大同小异。它们按年代排列是:第一部分,1819年刊印的华秋萍《琵琶谱》,称为《十面》,共13段;第二部分是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称此曲为《淮阴平楚》,标题下有注:“即十面埋伏”,共18段;第三部分为1916年所出版沈肇周的《瀛州古调》,名为《十面埋伏》,共10段;第四部分是1926年出版的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称为《十面》,共18段。

实在可惜的是,如今保存的《十面埋伏》曲谱尚无上述四个年份再早的记载。然而,记载终究是记载,《十面埋伏》一曲的确在千年之前就已经鸣响在鸣沙山畔,而且是用于操练敦煌兵马,仿佛是在重温已故的历史。若想深入了解一下这场练兵的场面,咱们还必须深入探究这首《十面埋伏》曲。虽然其时间、地点、人物不同,而且规模要小于真正的历史场面,但它毕竟是在《十面埋伏》的武曲之下进行的模拟战争,必有它的激烈、雄壮和动人之处!

如今演奏在鸣山山窝里的琵琶声声,怎不勾人想起那楚汉大决战的紧张、悲壮和凄凉?更何况如今又是在触景可叹呢?

在强烈的战鼓擂击之下,战争的序幕骤然拉开。其中有模拟战争中特有的战鼓、军号、马蹄声、炮火声等战争音响,展现于眼帘之中的是一幅军营垒垒,旌旗翻卷,鼓声、号声震憾(撼)山谷的楚汉战争紧张激烈的场景,这正是刘邦军队在大战前夕的准备阶段——列营、吹打;紧接着开始点将、排列、走队,显示了汉军在决战前士气高昂、众志成城。井然有序的队列,士兵在演阵时的矫健步伐和肃穆气氛,更渲染了刘邦军队必胜的信心和军士们的训练有素,为其取得最后的决定性胜利作了充分铺垫;接下来便进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的高潮阶段,它是全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动魄惊心的情景。其中,大战即将来临的“埋伏”,带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好似夜幕(暮)阴森,伏兵重重,大战一触即发,为后面两段的决战按排了一个精彩的对比。“小战”和“大战”,首先形象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的小规模战斗场面。随后,刀枪剑戟,金暴玉裂,进入全曲高潮。但见千军万马声嘶力竭,刀光剑影惊天动地。乐曲运用琵琶的多种演奏技巧,或铁骑纵横驰骋、马蹄声碎,或刀兵相见,呐喊喧嚣。整个战场气氛已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无孔不入。然而这时却出现了一句意(异)想不到的凄凉旋律,这就是楚歌声。这是汉军为涣散楚军军心、瓦解其斗志的攻心之术,即所谓“四面楚歌”的描写。它虽在作曲之中一晃而逝,但却是重要的一笔、一声。结果项王败阵、自刎乌江,整个气氛显得低沉,曲调悲壮凄切,塑造了项羽这位失败英雄悲愤感慨的复杂心理。于此同时,汉军却是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把失败者永远践踏在历史的铁蹄之下。

这就是《十面埋伏》一曲的全部所在。统观全曲,它可分为13他小段落、三大部分。这13个小段落就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六,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三大部分也就是汉军准备、高潮阶段和结局。然而,这些小段落虽然层次清晰,但是这是一首侧重写实的武曲,它采用传统大型套曲的结构形式,将不同内容的各段联缀而成,通过发展、变奏等写作技巧,使全曲的音乐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整个战场和战争,都是用琵琶声一一描绘,可想而知,这首《十面埋伏》可以说已充分挖掘了琵琶乐器的表演技巧,使之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