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库库诺尔
遂成为名副其实、流传千古的《阳关三叠》。当然,也有很多人称这首琴歌为《渭城曲》、《阳关曲》。
在唐代,这首歌曲曾经广泛流传,十分有名。有很多著名诗人都在诗中谈及到此曲,如李商隐曾说:“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也曾说:“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所以,《阳关三叠》是一首非常感人的琴歌作品,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首。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在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这一主题,而同时这一主题又是不受年代、地点所限的一种人类普遍感情,从而得到各地各代人们的真心喜爱。又加之这首作品的诗句含义极其深沉、精彩,曲调情意绵绵、真切感人;而且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壁)合,更使得这首作品听来让人回味无穷,传唱不绝,经久不衰!
这是阳关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无限魅力。那么有关它的历史和地理情况又是怎样呢?嗳!在这里咱们有必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各位能对这阳关有一个更准确、更详细的认识,更好地认识这敦煌的周边情况。
说起这阳关,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不过各位还应明白一点,在这前文已有介绍,就是如今的这敦煌县城与敦煌故城却是两地分离,一个在党河东,一个在党河西。而慕容天水所驻守的敦煌城在如今来说却是党河西岸的敦煌故城遗址,也就是沙州故城遗址。它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的党河西岸,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从内地到西域经此,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北路出玉门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南、北、西三面仍有断续残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墙一倍。城内南部有白马塔,为后秦所建。相传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传经,曾瘗白马于此,后建塔用以纪念。这塔有九层,高约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置敦煌郡。
李暠于西凉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凉沮渠蒙逊率众二万,三面起堤,以党水灌城,西凉国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鸣沙山而称敦煌为“沙州”。宋景佑初年地入西夏,元明之际又在此设置州、卫。清常钧《敦煌杂钞》卷二沙州卫条云:“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汉敦煌郡治,经党水北冲,圮其东面。清雍正三年故城东另筑卫城。”即现在的敦煌县城。
据此来看,这阳关虽在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但它相距敦煌故城却并非如此之远。但是这对依旧盘旋在鸣沙山边的慕容天水等五人来说也只能聆听着美妙的琴歌去向往着那古董滩上的小阳关。然而,这丝绸南路上的小阳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所处在的沙滩又为什么叫做古董滩?
接下来我再给各位略加介绍,你便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这阳关似如了如指掌。这阳关,因它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古代中外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唐代诗人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佳句,这足以说明阳关是一个古老而又人人称道的“名门正关”。它所位于的沙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王铢钱、石磨、陶片等,故名古董滩。
在这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火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20多米,沟中泉水涓涓,甚是甘洌。在沟的两岸有汉墓多座。
据《史记·大宛传》称,“阳关在县西六里”。近人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云“古阳关有西寿昌城之说,在古董滩。”
但根据清《甘肃新通志》则认为阳关是红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