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第六十四章 捡到一个老头儿
从永州往下走,抵达江南这一路。若马车日夜兼程的走,至少要半个月。王姝事先了解过江南的情况,知晓这一块地域正在戒严,这一路走得都十分小心。有些关卡要打点的,也一点不能含糊。出门在外,能花钱少惹事的,自然是最好。不过因为王家往江南输送粮食的这份善举,官府对王家车队的查验还是比较宽容的。王姝静静地坐在马车上,耐着性子等官差放行。前排的官差装模作样地查看了王家车队的车厢,人就在车厢四周徘徊。此次王姝南下的队伍不算小,除了随行护卫,还另外装车了整整一千石的粮食。除了这些粮食以外,还有两大车的草药。林二识趣地递过过路费,他们便痛快地放行了。进了三月,天气暖和得很快。尤其是南方,气温明显被北方暖和多了。有句诗句叫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如今便是。若不看沿途络绎不绝的衣衫褴褛的行人。这没有被现代化侵蚀的纯原始自然风光,确实是美不胜收。王姝难得有机会离开内宅,此时却没有心情欣赏美景。越往南走,就越能看到更多食不果腹的百姓。被洪水冲毁的村庄,饿得皮包骨头的妇孺孩童,每一样都深深的烙印在王姝的心上。但即便如此,王姝也不能在半路上慷慨解囊。饥饿和苦痛会让人失去理智。突然放粮不会缓解现状,只会造成混乱。届时她怕是会到不了江南。幽沉地吐出一口气,王姝放下了车帘,再没有往外看过。马车行进的过程比较久,出于安全考虑,王家的车队只在白日里赶路。夜里要么选个方便的地方安营扎寨,要么寻附近的村庄借宿一宿。王家的良田集中在扬州、杭州、苏州。除了水田,还有一部分的桑麻林。不过总体来说,王家的桑麻养蚕不成产业,只有极少部分的桑麻林种植桑叶供自家用。王姝的许多衣物是自家蚕丝织成的。且这一批蚕是比较娇气的品种,吐丝量极少的。不过丝织品质量极好,外头都没有卖的。此次洪水对桑树林的不算大,毕竟桑叶长在树上。树木只要水退下去,不烂根,树叶就不会有太大影响。蚕也是四月下旬才开始养,如今还没到养蚕的季节。这次王姝南下算是突袭,没有提前给江南的掌柜打过招呼。故意要打那些人一个措手不及,进城之前势必要做好准备,且务必保证行程的隐蔽。所以早在南下之前,王姝便已经提前派了人去探路。这一路上探路的消息不断地传回来,城内是什么状况,她早已经知晓。朝堂的问题、官府的处理方式她无从置喙。王姝作为一个小小的商户,有良心一点,能做的就只是对灾民慷慨解囊。没良心的话,干脆视而不见。时间比较赶,春耕也就那几日。错过了最佳时期,对这一年的粮食产量都是会有影响的。马车走得比较急,几乎一路上没怎么歇息。为了尽快赶到下一个落脚地,王姝几乎没怎么下过马车。不听不看,埋头赶路。这样既是赶时间,也是出于全队人的安全考虑。灾民们流离失所,听说附近已经滋生了不少为了讨口饭吃不要命的流民。为了一口吃的,杀人越货的事件频发。官府不管,外头乱成一团。王姝一直很明白一个道理。怀璧其罪。她若是半路发善心,极容易死于非命。哪怕她身旁有这一支专门的护卫队伍,也有不敌的时候。“尽快赶路吧。”王姝闭着眼睛在车厢中假寐,“天黑之前赶到下一个落脚点。”王家在江南的农田位置是比较靠南的。赶过去,路程比预料得要久。不过当初王程锦置办这些农田,是充分考虑了粮食的地理位置的。好处便是这里的水稻可以做到一年两熟,气温和种植条件双方加成。再加上王姝经过十几年的杂交实验培育确保了良种,当真做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产量。马车一路疾跑,临近苏州地界,天色已晚。三月还是凉,白日里春光甚好,夜里风一吹还是凉飕飕的。马车走在官道上,两边是面容麻木衣衫褴褛的人。越往前走人群越大,俨然有纠集成队伍的意思。方将士见这情况,皱起了眉头。骑着马掉头到王姝的车厢旁边,伸手敲了敲。嘟嘟两声,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