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大唐后世谈(十三) 天书 财政
李丽质……李丽质停了一停。
说实话,即使被天书冲击了再久,三观毁灭又重建再多次,李丽质还是很难想象那长龙吸水,一口气吞尽全天下多半白银的可怕场面。
说实话,她掌握西域商路,自问也见识过了金山银海获利无穷的贸易,但要让她想象出那种无上无下无远弗届的商业力量,还是太超乎能力了。
不过,李丽质迅速反应了过来,宰相们看重这篇文章,当然不会是想领略朱明那所向无敌的贸易实力,而多半是想要借鉴些什么——所谓你也是华夏,我也是华夏,双方彼此彼此平起平坐,都享受着所谓“经济规律”的福祉。大明可以在盲目痴愚的无意识中攫取如此惊人的利润,那凭什么我大唐不可以?
当然,局限于而今这点可怜的人口与生产力,想要如大明一般横扫天下敲骨吸髓气吞万里如虎,那是不太可能了;但求其上者得乎中,大唐先把西域天竺波斯等等的贸易一口吞下,总不成问题吧?
当然,贸易利润尚在其次,最关键的还是大明光辉的示范,再稍稍联想朝廷现下的困境,那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朝廷想用白银铸钱?”她低声道。
“有几位户部的堂官有这个意思。”李孝恭徐徐道:“主要的议论,是打算以铜钱为主、银钱为辅,在大宗的买卖中倡导银币,也算能省下一笔铜的开支,稍稍喘一口气。”
李丽质皱了皱眉:即使对钱法轻重并不熟稔,她也能听出这办法的风险来。铜钱银钱并行于市,看似是应付缺铜危机的良法,但银铜之间彼此贵贱不一,却也会扰动民生。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朝廷必须时时调控银钱与铜钱兑换的比例,在银价高涨时抛售白银买入铜器,或者在铜价高涨时抛售铜器而买入白银。
而今朝廷手上还捂着几个应急的铜矿,可白银就……
“国库的白银够用么?”李丽质道:“总不能真如天书中的大明一般,仰赖贸易输入吧?”
且不论西域的白银能否够得上天书中所谓“美洲”的零头,依靠行商那时有时无的白银供应,依旧是冒险之至。
“当然要有所变革。”李孝恭道:“户部的堂官大多指望广州市舶司的收入。此外,据天书所载,东瀛小岛百物匮乏,但银矿产量却颇为丰富,相隔也不远。”
李丽质眨了眨眼睛:东瀛的确近在咫尺,往来也算熟门熟路,如果天子所求取到的造船术真的实验成功,那此处倒真正是可以稳定控制的白银来源……户部堂官思虑至此,倒也算精细。
当然,这设想天马行空,终究还是要参照已有的实践。长乐公主顿了一顿,继续阅览麻纸上细小的文字:
【总的来说,虽然西洋各国在十五至十七世纪已经在贸易上被带明锤得屁滚尿流,但他们面对的其实只是华夏实力冰山一角而已。毕竟,带明朝廷在财政上是出了名的摆烂到底,在早期是禁海禁商断绝来往(当然,基本执行不怎么下去),隆庆以后好容易打开海关融入市场,却又对这白银汹涌而来的贸易局势一片茫然,仅仅只是以一条鞭法承认现状而已。
至于什么投资新技术什么保障商业环境什么刺激经济,在想屁吃么?
所以,在整个近古时代,吊打全世界乃至抽干美洲贵金属产量的手工业,其实不过仅仅是华夏潜力海洋中溅射出的一滴水珠。
不过,这一滴水珠却似乎给了欧陆的知识分子以某种奇怪的印象。大概是被华夏产品狂暴轰入之后神经错乱,不少学者们绞尽脑汁试图解释东方这bug一样的贸易能力,而且还真让他们折腾出了一点东西。
譬如说,法国重农主义的代表,赫赫有名的魁奈带学士与杜尔哥带学士,就从长久的研究中发现了中华工业如此强盛的缘由。他宣称,华夏之所以能在商贸中所向无敌,是因为他们的皇帝充满了智慧,懂得完全的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而不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