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兄弟们快快跟上!
这一年的五月十八,归隐山庄聚贤堂内,沈延望、方宪等人依次坐下。
沈延望开口说道:“今天,我把诸位请过来,是有件事需在战前明确下来。那便是如何制定沈家军的军功制度。请诸君畅所欲言。”
在座众人一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起来。
方宪说道:“说起来也不怕各位笑话。当初,我起兵造反的时候,也不懂什么军事制度。为了激励手下人杀敌,我就定了一个规矩,以人头为凭证,杀死一名官兵奖励12两银子,军官是50两银子。敌人的级别越高,奖励越多。”
程鑫听了直摇头,说道:“老方,你那办法叫首功制,自戚继光起,边关名将大多已不采纳。
这首功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造成士兵们在战场上,常常争抢首级而被反杀。正所谓,仗打的好,不如首级抢的好。
明明是大家通力合作,杀了敌兵。但论起功劳,却只有抢到首级的那个人才有。试想,谁能服气?
所以,长久下去,必定是为了一个死人头,你抢我夺,如疯狗一般。
此风一开,战场之上,人人的注意力便不是想着,如何配合打好仗,都只想着去抢首级,甚至还会自相残杀,阵型大乱,反让敌人有了可趁之机。
何况,军队中还有善于弓箭、火枪、火炮之兵。他们皆是远程部队,如何抢得首级。
即便是骑兵,也很难抢首级。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冲锋来冲垮敌军阵形,不能下马割首级。
所以,首功制只能一时救急,非不得已万万使不得。长期来说,弊远大于利。”
首功制也叫计首论功制。为了解决卫所制度下,部队战斗力弱如鸡的问题,曾经在大夏嘉靖年间一度盛行。
但很快,将领们就发现了首功制的缺陷,正如程鑫所说的,它最大的弊端就是会诱发内部的不团结,反而影响了士兵的正常战斗。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中记载,“凡临阵的好汉,只有数人,每斩获首级,常是数十、百人抢来报功。
你一人退来报功,使众兵相望,误认是败走,大家都走了。此后为临阵第一禁约。……
自来北军临阵,专好争功,杀倒一贼,三、五十人互相争夺,却将败贼忘了追杀。
每每贼以数人为饵,诱你上前去争功。他却一拥杀来,一个首级不得,不知倒被他杀了多少。全军没了,迷而不悟。
……今日比前不同,若杀倒首级、马匹,都不必管他,只管杀向前去”。
《倭情考略》中亦记载,“合战先以数倭蹈阵,胜则群拥以进;不胜,必俟我兵争取首级而乘之,故常胜。”
当战斗打响时,在第一线奋勇杀敌的将士根本无暇在地上慢慢收集首级,特别是骑兵、弓箭手、火炝兵、火炮兵就更不能去战场翻尸体、割脑袋。
仗打完一看,冲锋陷阵的一线勇士和站在后面的远程兵都抢不到首级,反而是跟在后面混的人割的首级多,立功最大。
特别是守城战,要论功劳最大,肯定是远程部队,但他们肯定是拿不到首级的。总不能跳下城去割首级吧。
难不成说守城战打赢了,就因为没有首级,而都算无功吧。
更要命的是,这种不合理的军功考核制度,还会因抢首级而发生内斗。
大宋时期,名将狄青所辖部队中,曾出现为争首级之功,而导致数百将士自相残杀,引起军中大暴乱。
还有细心的将领发现,首功制在实际战斗中,反而起到保护敌人的作用。
因为,可以被计功的首级,必须是完整的人头。
也就是说,所割首级凡是火烧、炮击、箭射、马匹踩踏、枪击、刀砍过脸的都不算。
在正常战斗中,对敌人头部的攻击永远是第一目标。
而为了战后计功,一些贪财的士兵们就不舍得打脸了,反过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