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夏风云录 > 第43章 盛时无人言其过,亡时无人言其功

第43章 盛时无人言其过,亡时无人言其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内帑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按照大夏王朝惯例,内帑主要供皇帝赏赐有功大臣,犒劳边关将士,赈济灾民。国库紧张时,内帑又常用来填补军费。说白了,内帑设计的目的是供皇帝来收买人心,弘扬皇恩的。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皇宫开支从那里来?从两个方面开支。一个是皇庄产出。不要忘了,皇帝本身就是全国最大的地主,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皇庄的面积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增大,抄家抄来的。弘治二年时,皇庄才12800顷(百亩为一顷),到了正德九年,皇庄已有37500顷,合计375万亩。这么多土地,除了极少数向皇宫供给粮食、水果等,大部分由太监负责出租。租金叫做皇庄子粒银。也就是说,皇帝还是全国最大的包租公。另一个是户部每年拨给皇宫二十四监局的经费。

这里顺便提一下皇宫二十四监局。皇宫二十四监局简称监局,也叫内廷,如浣衣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直殿监、尚膳监、司设监等。二十四监局里有牛逼哄哄的单位,也有冷衙门。比如直殿监,就是专门负责打扫宫殿的,假如皇宫里直有武功极高的扫地僧,必是在直殿监无疑。

监局中最牛的当属司礼监,其他监局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弱爆了。司礼监设有掌印太监、提督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司礼监之所以牛,主要是批红权。在说批红权之前,先说下大夏的政务流程。

大夏朝主要的政务流程是这样的。各地方、各部门把奏章(相当于请示、报告、意见)报给内阁。内阁的大学士们研究后,先替皇帝拟好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一并送给皇帝,这叫票拟。皇帝看过以后,同意内阁大学士的拟办意见,再经过司礼监的批红后,就发给各地方、各部门执行。

以例子来详细说明一下。比如辽阳火药库爆了,炸毁城墙,城里硝黄告急。熊廷弼哭丧着脸向朝廷报告,并请工部发硝黄救急。内阁方从哲看了,写下拟办意见:“一、老熊要抚恤伤亡人员,及时修复城墙,提防大金偷袭;二、工部抓紧运送硝黄至辽阳;三、要倒查爆炸原因,追究渎职人员责任,老熊作为第一责任人,罚二年俸禄;四、通报九边军镇,开展自查,防范于未然。”

皇帝看了,觉得内阁的拟办意见十分中肯,就让秉笔太监按照着老方的票拟意见批复。随堂太监又按照批复,抄录多份。因为要转回内阁、工部、辽东经略、九边和存档,要抄录13份。

接着掌印太监根据不同的文书类型,拿相对应的玉玺盖章。最后,提督太监过来检查一遍,确认皇帝的旨意写对了,拿一份去存档,其余的就转下去执行了。当然,要是不满意内阁意见,皇帝会转回内阁重新票拟,或者在票拟上直接涂改。

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司礼监并没有太大权力,只是替皇帝代笔、盖章、抄录、存档,且内部有分工,相互制衡。但有时候司礼监的权力会一飞冲天,隐约有和内阁分庭抗礼之势。

其原因有三。一是皇帝怠政,不看奏章,授权司礼监直接批红。二是皇帝与司礼监太监朝夕相伴,信任太监远过于文官集团。三是有的时候,司礼监太监的见识也未必低于大学士。

大夏朝司礼监的太监是饱读经史的。由大学士和翰林学士在内书房教太监读书,如果不好好读,还会遭受严重体罚。在内书房读书好的佼佼者,选拨进入文书房,再从中择优进入司礼监。当然,司礼监太监再怎么被皇帝宠信,由于不掌握兵权,其权势远远当然不如大唐后期的大宦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