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夏风云录 > 第38章 高淮在辽十二年,乱辽十二年

第38章 高淮在辽十二年,乱辽十二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不在京城里享福,来辽地干什么呢?奉万岁爷之命来收矿税的。这可是肥差啊,给皇上捞钱的同时,自己的腰包不也一起鼓起来了吗。

可是高淮高大人到辽东转了一圈后,发现根本没几个矿,别说鼓起自己的腰包了,就连完成皇帝的差事也困难。但是,高大人毕竟是京城矿产大学毕业的,在矿质勘探方面是顶级专家。再苦寒得地方,挖地三尺也能找出“矿”来。

于是,高淮发话了,“矿不必穴,税不必商,民间丘陇阡陌皆矿也,官吏农工皆人税之人也”。意不意外,惊不惊喜?谁告诉你不采矿就不用交矿产税的。

高大人下令,在辽东,是人就得交矿产税。理由是你家底下必定有矿,只是深和浅的问题。我一路挖穿地球,还能找不出矿来,绝对不可能。

要是有人拒绝交矿产税,怎么办?高准的方法简单有效,谁抗税,就把谁家拆了挖一挖,看看底下有没有矿。就算没有金属矿,硅矿石总会有吧。

高淮名为挖矿,实为盘剥。辽人悲伤地唱着这样的民谣,“辽人无脑,皆淮剜之,辽人无髓,皆淮汲之”。在逼得没有活路下,辽东民变四起。其中最大一起暴乱有3000多名辽人起义,最后得靠调集精兵围剿才能平乱。

辽东的事态发展危急到当时的辽东巡抚李化龙直出冷汗。李化龙急着连上好几道奏本上报朝廷,指出“辽东危在旦夕!”,“淮去则辽安,淮在则辽亡!”,“辽亡则京师未得安枕而卧也”。

但大夏皇帝正在宫中数着高淮送来的金银财宝,数得正开心呢,把李化龙的奏折一扔,不但不予理会,还授予高淮兵权,让高淮放手去干。

于是,高淮的官名全称就变为“大夏国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协同山海关事督征福阳店税兼管矿务马市太府”,简称辽东镇守。

在皇帝的支持下,高淮的胆子越来越大,连辽地士兵的口袋也要伸进去摸一摸。为了搞钱来满足皇帝的需求,高淮故意克扣士兵军饷不发,引发辽东前屯、锦州、松山等地守军陆续哗变,集体将士高呼“誓食淮肉”。

激起兵变后,这时的高淮才知道怕了,一溜烟躲进关内,把烂摊子推给别人处理。高淮在辽十二年,乱辽十二年。其直接结果是逼迫大批辽人、辽兵投奔建州女真。

史料记载,“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合营男妇数千北走”,“全镇军额亡失几半,见在军虽八万余,而有马者仅十五,军赢马弱又十五,废人马精壮者不过二万有奇”。

涌入建州女真的边民、辽军有多少?数不胜数!一时间,逃入建州女真的辽人之多,连当时还担任大夏龙虎将军的努尔哈赤都吓一跳,假惺惺地询问大夏朝廷,辽地发生了何事?

高淮乱辽给努尔哈赤送来了大批人口。这在建州女真崛起的早期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啊。建州女真发展初期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人口稀少。努尔哈赤就常感叹“我方以民缺少为恨”。

而人口紧缺问题,高淮和幕后的主子顺手帮努尔哈赤帮决了。借着高淮乱辽的契机,努尔哈赤开始拉拢辽地边民的人心,特别是对投靠的大夏降将、士兵和工匠,给予厚待,“以民为奇货而潜招之”。“利其薄获,阳谓为天朝民也,相与安之,而阴实有招徕之意。”

当然,此时的努尔哈赤还是大夏名义下的龙虎将军,虽对外宣传是帮助大夏安置流民,实际上是在收买人心,为己所用。

大批辽人的迁入,让建州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带来大量军工坊,还为努尔哈赤的部队打造武器,大大增强了实力。“北门外则铁匠居之,专治铠甲;南门外则弓人、箭人居之,专造弧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