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银元发行
任务明确后,财部拨出专款,组织钢铁公司、兵工公司的十余名,专精铸造、冶金的高级工匠,组成铸币技术攻关小组。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在原本武备局于佛山建立的工匠体系下,越来越多的优秀匠人涌现出来。
按照工部的数据,直到光烈四年初,武备局、矿务局,和下辖的各家工业公司,登记在册的工匠总数达五万七千多人,其中工师以上的中级技术人员,达一万一千多人,匠师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也有近千人了。
内阁从钢铁公司和兵工公司抽调了近百名金工,作为新建银行下辖铸币厂的底子。
关于新币形制的问题,张同敞属实是把新闻炒作玩明白了,他拿出三千两银子作为奖金,在《启民报》上发刊,向全社会征集设计方案,并取其中最优秀的五个,每人给予六百两赏金。
且不说这得到的设计方案好不好,起码这样一来,新币还没发行,在民间就已经有极大讨论度了。
最后,经过各方衡量,最终三个方案交给了天子权衡。
第一个直接被朱由榔淘汰,这厮居然想在银元上学习西班牙银币,把自己的头像印上去!
那成了啥?朱大头?不行!
第二个方案,则是在正面印有篆书大明通宝四字,背面则是印上年份。
嗯,虽然比较实用,但好像有些简陋了。
最后一个颇受朱由榔青睐。
简单直白,正面以大字印有面额“壹元”,并在两侧以嘉禾纹案,背面则是龙形图案,下方则以小字印有发行年号,并且还在银币侧面巧妙地刻有一些竖纹,作为防伪。
最终,第三个方案被采用。
铸币厂花了十几天时间,炼出第一炉钱币,就连忙递进宫来。
朱由榔坐在案前,打量着手中的银币。
银币全重七钱五分左右,九成银,在这年头已经算很良心了,市场上绝大多数流通的银两,都远不足九成,许多甚至有五六成的杂银。
而且采用全银铸造,也未必易于保存,因为白银太软。掺杂了小部分铜、锡以后,除去铸币过程中的火耗、工耗,银行还有少量微薄利润,可以补贴铸币厂的人工成本。
大概每铸造五百枚,可以收回一枚的利润。
这个比例已经非常良心了,自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朝廷以后,官府铸币向来都是挺黑的。
经济史里有个现象叫做“劣币驱逐良币”,也就是说官府垄断铸币权后,会导致民间假币横行,民间大量铸造更廉价的假币来扰乱金融市场。
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却往往是“良币驱逐劣币”。
原因很简单,关键在于货币的本体价值,是否有流通性。
比如,汉文帝时期,开放民间铸币,不仅没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反而民间的货币往往比官府铸造的更精美,金融秩序反而不容易紊乱。
因为古代货币不同于现代货币,究其本质,是贵金属,本身就是一种商品。
哪怕没有人去规定一枚银元值多少,但铸造这枚银元用的白银,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就是有价格的。
反而是官府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将本来只够铸五钱银元的白银,掺杂一大堆廉价金属,然后硬性规定这枚银币价值一两。
老百姓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玩意的商品价值根本不值这么多,自然就会有人铤而走险,私自铸币。
所以,当有财部官员建议,可以通过铸币,来获取利润,比如,降低钱币含银量,到六成、五成左右,这样每铸五十到一百枚银币,就能获得一到两元的利润。
但朱由榔还是坚持了尽可能提高银元质量和银含量,这年头的防伪措施本来就简陋,再搞这种手段来敛财,很容易会紊乱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金融秩序。
一个政权的公信力,远远比每年一两百万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