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如获至宝
今天是大朝会,林平安南下救灾立了大功,如今的他已经是从五品的将官,完全可以站在大殿上议政了。
他对如何造福百姓不甚了解,但他知道,要想马儿跑必须要给马儿吃草,尤其是守边的将士,军饷粮草绝不能拖欠,否则,一旦敌军来扰,吃不饱穿不暖的将士如何提刀迎敌?
一旦门户被破,大好河山将被外族蹂躏,到那时就是生灵涂炭,天地变色!
还有河堤,必须要修,这次他去往灾区,亲眼看到河堤决口,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两个县城消失,幸存人口不足一个乡镇,真的是人间地狱!
至于那些所谓的修缮衙门,更换官袍,各地修筑功德牌坊......都是些屁!
国库缺钱的时候,你们是在露天地里办公吗?没有官袍穿就光身子处理公务了?
还修筑功德牌坊?能不能不逗他笑?按照你们说的,连衙门都四处漏风,还有啥功德可表?不就是想借个名头捞一笔,中饱私囊吗?
你们是以为自己聪明,还是以为皇上......那个啥?没看到皇上脸都黑了,还在那里吵,真是一点眼色也不会看!
有资格真正议政的都站在前列,当然,那些领虚职的王公侯伯除外,三品以上大臣为了争到银钱吵得不可开交,热闹程度快赶上初一十五的庙会了。
品级不高的官员自知人微言轻,也不去凑那个热闹,反正差事下来认真办就是,才不会傻兮兮地得罪人呢。
人心各异的结果就是渐渐地,渐渐地,朝堂上争吵不休的声音没有了,所有的官员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聪明地低下头等着别人开问。
嘉安帝就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些所谓的国之栋梁,肱股之臣为了点银钱恨不得大打出手,都是科举出身,都长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那舌灿莲花的本事,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能把这份精明用在为国为民上,何至于看着点银钱就红眼?说到底,还是冗沉的规矩制约了他们的能力,是上位者的错啊!
想到这里,嘉安帝的脸色能好吗?这是承认自己,乃至先皇们昏庸无能啊!
还是礼部尚书刘大人出列启奏,“皇上,秋闱在即,不知道如何安排?”
各地举子已然动身前往京城,需要官员接洽,这是小事,随便指个人就可以,刘大人的意思是谁来当主考官。
此言一出,有想法的人心思都活泛起来,自以为很谨慎,却不知被上头端坐的皇帝瞧得清清楚楚,又好气又好笑,这是又有利益了,又开始动上脑筋了,呵呵!
不给他们推荐的机会,直接任命原翰林院大学士李明达为主考官,户部侍郎江柏墨,工部侍郎董彦哲担任副考官。
任命下达,起身退朝,至于要这要那,你们就跪在那里要去吧,看朕给不给,哼!
皇上一向很好说话,今天这是怎么了?还以为这么大喜讯出来,要点东西能达成所愿呢,谁知啥也没捞着,失策啊失策。
会试考官一事更加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李明达大人虽然已经致仕,但他的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属于搞学术研究那一派,不与权贵往来,要他做主考也不算例外。
就是这两名副考官安排的有深意,一个是在六部中没啥存在感的工部侍郎,和各方势力都不靠拢,看不出啥作用的却成了副考官;一个是新调入京城任职的户部侍郎,可能各个权贵都没认清,也成了副主考。
按理说,天下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无有学子庶民之别,但官场默认的规矩是,哪届进士就是哪届主考官的门生,自然会与师长亲近,仕途走的会相对顺利一些。
一个已然致仕的老翰林,两个不与各方势力走动的副主考,皇上这是防止各派势力抢人?要收天下士子为门生吗?
如果天下学子净归皇上所有,他们还如何发展自家势力?让家族长盛不衰?
宋大人随着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