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祭典
风和日丽,天气晴朗。
今日宜祭祀 祈福 拜师学艺。
寅时,康熙就带着一众皇室成员去了皇陵祭祖。
清东陵是大清历代帝王的祭祖行孝之地,蕴含着“圣天子礼孝治天下”的重要思想。
祭完祖,然后一行人和文武百官集合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去天坛开坛祈福,举办祭典。
皇家的祭祀场面历来尤其盛大而隆重。
由于胤礽得了机缘,被仙人看上收徒,这昭示着爱新觉罗家族将会达到又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此时整个大清帝国上下都对这件事无比关注,甚至连大清周边的小国如倭国,高句丽都收到风声,沙俄那边也有所耳闻。
这次的祭典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国务”,皇室极尽铺张之能事,各种祭品务期“必丰必洁”。
所涉及的机构、人员,上自朝廷部院、寺、署,下迄陵寝庄头、园头等各行差役,民间地方,可谓举国供张。
在大祭当日,内务府、礼部、兵部等处官役将各种精心制作的祭品抬请到祭祀地点。
内管领带领领催、差役等将酒尊、爵盏,奠池,节壶、马勺等祭器抬至殿内设于两旁酒案上,供奠酒时用。
礼部官员带领屠户将牲匣抬入殿内安设,将牛、羊抬入,供设牲匣内。
由于康熙如今的后宫并没有中宫皇后,所以出席的女辈除了皇太后只剩下几位辈分大大的老王妃了。
她们至隆恩殿殿前月台上,皇太后面北而坐。
内务府官员安放奠几,准备酒及爵盏,赞引官赞礼,仁宪太后祭酒三爵,每祭一爵,以下众人行一拜礼,诸王大臣也随之行礼。
艾曼作为今天另一个重要人物自然也全程参加了,只不过她的地位超然,加上也不是大清帝国的土著,她只旁观着整场祭典。
哪怕到了她这个修为,但只要你身临其境,还是能感受到祭祀大典的盛大和庄严。
华夏终究是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民族啊!
另一边厢的康熙皇帝行大享礼:诸王大臣、八旗官兵在隆恩殿下两侧跪迎皇上。
而他身侧的是太子胤礽,后面的才是阿哥们。
皇帝在赞引官、对引官的恭导下,至拜位前面朝西而立。
赞引官奏:“就位”。
皇帝立于拜褥上,赞引官赞礼,皇帝就拜位,跪接香盒,三上香,每上一次香,一叩首,诸王大臣也随之行礼。
等整个祭祀典礼到了尾声,今天的重头戏来了。
康熙看向身旁已经比他高,短短一个多月就脱胎换骨的嫡子。
眉目温润,气韵高洁,哪怕今天他没穿象征着太子地位的朝服,仅着简单纹路点缀的道袍亦衬托他越发俊逸如谪仙一般。
康熙眼神中充满了复杂情绪,但最后还是化为了骄傲和自豪,他拍了拍胤礽的肩膀悠悠道: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
朕之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朕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但胤礽因仙人点拨走上修行之道,特请辞太子之位,朕反复考量,亦得宗室朝臣赞成,所以昭告天下同意太子退位让贤。”
“虽然胤礽你今后不再是大清朝的太子,但我们满人是那白山黑水飞出的神骏海东青。”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若风光勿忘恩。”
“望尔不忘先祖,不负韶华!”
说完这番肺腑之言,康熙揉了揉因情绪外露而微红的眼眶,从怀里又掏出了份圣旨,示意梁九功念出来。
梁九功自然知道这份圣旨的份量,从昨晚开始万岁爷就对着这张圣旨静坐了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