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素书解读 > 第24章 素书解读24

第24章 素书解读24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道德仁义礼是治国理政的五维体系。

同样这个五维体系也适用于任何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在山谷时期,天人两道相通,天人相和而为一。

后来圣人开天立人天人两分逐渐演变成天人两道相离的局面,失而不能复离而不能和以至于后来以道家为代表的天道思想和儒家为代表的人道思想,互相争执了几千年。

老子说儒家思想是道宽而不是真正的道。还主张要气质,决胜才能负天道,自然之教。

这里讲的决胜气质就是指绝气儒家的人道思想,并进一步主张要善建者不拔善报者不脱,这样才能永远的天人相合,永远不会脱离天道。作为老子的传人,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天道思想,一直追溯到天人两分的历史关口。

人道的儒家进行穷追猛打,连皇帝也未能幸免面对道家的天道思想,对儒家仁道思想的非难荀子展开了反击。

君子说,庄子是避于天而不知人。也就是说庄子只知道天道,而根本不知道人道是什么,也不知道人道对于建立人伦秩序的伟大意义,而对于庄子来说君子所崇尚的人道之人并不是真正的人,而是唯巧人,而是天行之人,和天道相离绝的人已经不再是真正的人是假人,只有和天道相和唯一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也就是庄子所谓的真人。

你说我不懂人,我说你所秉持的人道,连真正的人都不是道儒两家,这就没法好好的继续交流了。

在老子和孔子之祭孔子敬重老子,尽管觉得孔子不通天道,老子也喜爱孔子天人。两道道儒,两家未像,后世那样势同水火,视对方如仇寇一般。

在中子和荀子之后,天人两分撕裂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势同水火。

后面的几千年一直在互相争执和终结。

非常绵延几千年的思想大战,后来被人总结出来了,一些脸谱化的模板,比如认为道家反对仁义,儒家反对自然无为的天道之教,这实际上都是无解。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只是认为儒家的礼教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仁义并不是真正的仁义,道家并不反对人文本身,而是反对以人为的教化来创意人文本身,而真正的人伦应该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天地万物皆有伦理人伦,只是天伦的一部分,它天然地存在,人只要遵循天道,她的教养自然而然就是善的,自然而然就合乎人伦。

而人为的礼教教化,以人立人而非以天定人,是伤害了真正的人伦,制定了一套假的人伦。后来的人认为儒家反对天道的自然无为,这更是无解。

而儒家甚至比道家更要接近天道。在儒家经典中贯穿始终,都在以道德立教,要讲圣王以德配,天无道德则不能。立教更不能有天下,治天下理,教的一切都本于天道自然之教,人伦的一切都法于天伦在儒家的祭祀体系中,昊天上帝也是儒家所尊崇的最高天神。更准确的说,儒家的人道实际上是在天道崩坏之后以人为核心,以天子为天对天道秩序的模拟式重建。

仁义是什么?爱人而义说道,家反仁义,而实际上道家更爱人。

说圣人无气人无气物,哪怕是德行坏了的人和物,都要用天道把他们救回来,这是对人无以复加的爱。

说儒家返自然之角,而实际上儒家甚至更近篇批评庄子天道思想的荀子,更是对天道无上推崇,可见天人两道本为一体,道儒两家本为一道。

之后来天,人两分分而不能和以至于人们言,道家的天道思想便以道德之理智而否定人道。

沿儒家的人道思想,并以仁义礼之理智,而否定自然之教。

华夏之道从上古时期的天然香河,在三黄之后都像天然香氛,在春秋战国之后分久而不能合,进而再走向天人相战。

从倒数源流看,是老子传到于文子文子又传到于黄石公,而黄石公的思想根源上,来自老子传承上属于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